忠王李秀成部下失败后回老家,儿子成为清朝灭亡的领导,后封上将
清朝末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太平天国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给予了清朝惨痛的一击,也让清朝的统治出现了裂痕,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影响力非常久远。
虽然当年的太平天国失败了,但却无意中留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带领部下彻底推翻了清朝这座大山,是我国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就是李秀成部下李骏兴的儿子:李烈钧。
太平天国的失败
太平天国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清朝末年最有可能推翻清朝的势力之一。
可遗憾的是,太平天国还是败在的内部,在太平天国达到一定规模后,其主要领导人便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开始贪图享乐,随后又陷入了夺权风暴,导致太平天国岌岌可危。
就在这时,李秀成出现了,李秀成出现让太平天国有了“中兴”的希望,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创造了大名鼎鼎的“三河大捷”,又先后两次打败了围困太平天国的清军,让太平天国和清朝再次陷入了对峙。
可惜的是,李秀成终究独木难支,还是输给了清朝,在李秀成失败后,他的部下为了活命,四散而逃,清军也难以完全抓捕。
这些人脱离太平天国,回到自己的家乡再次过起了安稳日子,这其中就包括李骏兴。
李骏兴是在江西加入李秀成部队的,他跟着李秀成走南闯北,见识了无数大场面,因此在回到老家后,经常和自己的孩子讲述当年发生的事情。
但所讲述最多的,还他们那一代人的遗憾,如果当时太平天国没有内部问题,完全有机会推翻清朝,即使无法推翻,也可以做到将天下一分为二。
李烈钧是李骏兴的儿子,自幼听父亲讲述这些事,因此他也有很多的疑惑,比如父亲那一代人为何要冒着死亡的风险去战斗,为何要因为自己的“反贼”身份而自豪。
带着这些疑问,李烈钧不断的思考,直到他12岁那年,从父亲口中得知甲午战争的细节,他才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那就是学习自己的父亲,推翻清王朝。
弃笔从戎
有了自己的目标后,李烈钧立刻报名,来到了江西讲武堂进行学习,由于成绩优异,他不但在后来考入了北京练兵处,还获得了前往日本留学的机会,在日本,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孙中山。
在日本,孙中山为李烈钧详细描述了自己的规划: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这股革命思想深深感染了李烈钧,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腐朽的清朝,在那一刻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中国的革命当中,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回归后,他带着同盟会的身份和革命的思想,来到了江西新军当中,在这里,他不停的向身边的战士讲述革命的思想,影响力了大量的士兵。
虽然因为这件事,李烈钧被捕,但他已经将革命的种子散播下去,这成为了日后革命能够胜利的重要基础。
在那之后,李烈钧四处辗转,不停的宣传革命思想,并在1911年,亲身参与并支持了武昌起义,这件事对他的触动非常大,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太平天国,此时的他十分明白,只有拥有军队才能顺利完成革命事业。
于是他选择回到江西,回到他散播革命种子的地方,由于之前的准备,起义活动非常顺利,很快就占领了江西政府,让革命有了自己的大本营。
不过李烈钧觉得这样还不够,革命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火力,为此,他孤身犯险,来到清朝海军进行劝降活动,当时很多人都在劝阻他不要这么做,因为这相当于将自己的命交给别人,如果劝降失败,李烈钧会被立刻逮捕,到了那时谁也救不了他。
但李烈钧并不在乎,他还是选择劝降,并成功的将清朝海军拉入革命队伍当中,凭借这次劝降,李烈钧成为了九江海陆军总司令,成为了我国革命的中坚力量,凭借绝对的实力。
1912年,清朝正式覆灭,李烈钧也完成了父亲人生最大的遗憾,不过对于李烈钧来说,属于他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民国上将
在清朝覆灭后,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全新的中国出现,但有些人却逐渐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袁世凯复辟,而革命人士则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在这些战斗中,李烈钧都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在护国运动中担任护国第二军总司令。
李烈钧的革命是真正的革命,是心向底层人的革命,在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宣传共同抗日,还多次“带兵”去劝说老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但可惜的是,此时的李烈钧年事已高,对时局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在七七事变后,更是不得不长期在家养伤。
由于年事已高,外加早年在战场上受到的暗伤,李烈钧于1946年在重庆病逝,享年64岁,他还是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这让他在去世前夕带着不少的遗憾。
在李烈钧病逝后,国民政府以国葬的标准对其下葬,充分肯定李烈钧在革命方面的贡献,周总理等人前往吊唁。
结语
李烈钧是我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人物,在功勋方面,他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在评价方面,孙中山曾评价其为:“诚不可多得之当代儒将”,他的一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也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成绩,是捍卫民主共和的中坚力量。
革命的种子在一代代传播,李秀成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了身边的士兵,而他们又将自己想法传播给了下一代,李烈钧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若上天能够让他多活十年,亲眼见证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想必这位英雄一定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