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退役后中国足球千年没缓过劲来?不知道中国也有世界级球王?
都说齐达内退役后,法国足球12年没缓过劲来;罗纳尔多退役后,巴西足球20年没缓过劲来;普斯卡什退役后,匈牙利足球60年没缓过劲来;高俅退役后,中国足球一千年没缓过劲来!
高俅何许人也?历史上的一个足球“奇才”,有资格获选“大宋足球先生”的人物。他原本是苏东坡的一个"小史"(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写得一手好字,能对两句诗词,也时常练习蹴鞠技巧;后来,苏东坡将他推荐给了朋友王诜(即王晋卿);再后来,因脚下功夫了得,获宠于端王赵佶(即宋徽宗),至此平步青云,官居太尉。
高俅死于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算下来差不多900年,四舍五入就算一千年吧。然后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可以肯定的是,网络上的段子手一定不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诞生了一个叫李惠堂的球王,否则也不可能写下“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一千年没缓过劲来”的段子。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上海滩上世纪三十年代流传的一句话。在当时的中国,一位运动员能够和京剧泰斗梅兰芳先生相提并论,足见人们对他的喜爱与尊敬。
1905年9月18日,李惠堂生于香港。他的父亲李浩如是祖籍广东梅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客家人,李惠堂是他的第三个儿子。
19世纪末,现代足球传入香港,逐渐成为了一项百姓广泛参与的大众运动。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李惠堂自小就热爱足球。
1909年,仅4岁的李惠堂被送回到老家生活,随身带回的还有一个足球。老家居住地没有球场,他就把家里的狗洞当作球门练习足球。后来,唯一的足球踢坏了,他就拿柚子当球踢;柚子也摘没了,他就用布条捆成布团当球踢。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他球技大涨。
1917年,李惠堂再次去到香港,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并进入皇仁书院读书。
李惠堂的父亲李浩如是一位成功的建筑商人,经营着自己的公司,还联合创立了香港嘉应商会。作为他的儿子,李惠堂将来是要传承家业的,而踢球则会被当作是不务正业。父亲一旦发现他踢球,少不得一顿胖揍。于是李惠堂只能更加努力的学习,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功课,这样一来让父亲对他“放松警惕”,二来有更多的时间练习球技。
皇天不负有心人,1922年,李惠堂报名参加了一场夏令营足球比赛,并最终率队赢得了胜利。
看到儿子在球场上的表现后,父亲李浩如也终于放下了让他经商的执念,不再阻止他踢球。同时,李惠堂的高超球技,也引起了南华足球队的注意,这家香港最负盛名的足球队最终决定将其招致麾下。
就这样,年仅17岁的李惠堂开启了他的职业球员生涯。那一年的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了香港甲级足球联赛, 凭借出神入化的脚下技术,他赢得了"球怪"的称号。
1923年5月,18岁的李惠堂首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了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最终,他率领球队5比1战胜了东道主日本队,赢得了冠军。在那之后,李惠堂声名鹊起,从此开启了辉煌的足球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随南华队远征澳大利亚,与澳洲强队新南威尔士队进行比赛。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便梅开二度,最终,那场比赛他独进三球,凭借一己之力战平了全澳冠军。对此,澳大利亚当局还专门授予了他一块金质奖章。而香港的报刊则称李惠堂为"球王",并配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
民国初期,西方列强称我们中国人为“东亚病夫”,而李惠堂最听不得被叫“东亚病夫”。于是,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从香港来到上海,决心要以中国球员的身份与外国球队较量一下。
1926年,李惠堂率领上海乐华足球队,参加了“史考托杯”足球赛,这是当时上海滩最高水平的足球赛。李惠堂率队4比1横扫了此前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创造了中国球队首胜外国球队的历史,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让中华民族在国际上扬眉吐气。
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乐华横扫千军,一举拿下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他也被人们成为“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队远征东南亚,同样载誉而归。
1931年,在李惠堂的带领下,中国足球队终于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承认,我国得以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但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国民政府根本不把奥运会当回事,自然球队也不可能获得出国比赛的经费。
为了顺利参赛,李惠堂带领球队提前两个月就出发,沿途参加表演赛,以此来为参加奥运会筹集经费。据统计,李惠堂和队友沿途参加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不败战绩。虽然一路征战,等到了柏林,球员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终于如愿站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只不过他们运气不太好,首场比赛就对上了当时的第一强队英国队,即使拼尽全力,还是以0比2败北遭到淘汰。
1941年,香港沦陷。次年,为庆祝伪满洲国建立十周年,日本人和汪精卫特命爪牙前去邀请李惠堂为汪伪政府效力,身怀爱国之心的李惠堂自然不愿意。
既然拒绝不了,那就走为上策。
李惠堂决定率领球队借去澳门比赛的机会离开香港,最终回到内地。为了避开特务的追踪,原本几个小时的车程,因各种缘故,一路波折不断,李惠堂竟然漂泊了一个月才回到了家乡。一路上他得到了多方朋友的大力相助,他在取道桂林时,还写下了“世乱时虞历万难,今朝脱险向长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飘零意未宽”的诗句。
家乡的生活虽然很清贫,但李惠堂还是不改初心。 过年时,他还在家门口贴了一副自写的春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1942年,为了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也为了救济黄河决堤的灾民,李惠堂率领球队踏上了“体育救国”之路。他们总共举办足球义赛138场,足迹遍布西南各地,所筹集的款项全部用于抗日救灾。
抗战胜利后,李惠堂回到了香港。在一场香港对上海的足球赛上,当时已经43岁的李惠堂仍然雄风犹在不减当年,接连攻入数球,率队5比1战胜了上海队。那场比赛也被认作是他的“挂靴”之战。
从1922年加入香港南华开启球员生涯,到1947年作为队长完成最后一战,起航时正值青葱,归来时已过不惑,李惠堂将他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热爱的足球。他获得了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项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章。
退役后,李惠堂并没有离开其热爱的足球事业。他在1948年考取了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首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元帅曾邀请李惠堂出任中国足球队的教练,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1951年,香港一家电台聘请李惠堂做体育节目的播音评述员,美国之音电台也请他做体育评论员。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60岁的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在世界足坛都享有崇高的威望。时至今日,李惠堂依然是在国际足联职务最高的中国人。
此外,李惠堂还将自己数十年足球生涯的心血注入到《足球经》、《球圃菜根集》、《足球技术》等多部足球著作中,为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与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李惠堂在《球圃菜根集》中说:“提倡足球须从普及方面着想,不求畸形发展,假若中国蓦然产生十一个出类拔萃的超级良才,纵横捭阖,踢平四海五洲,如果事事未上轨道,也不见得马上就可以富国强兵。”
1976年,联邦德国的《环球足球杂志》进行世界球王评选,将李惠堂与英格兰的马修斯、西班牙的迪·斯蒂法诺德、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和巴西的贝利并称为“世界五大球王”。
1979年7月4日,李惠堂在香港病逝,享年74岁。
李惠堂的故居名为“联庆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锡坑镇老楼村,是其父李浩如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现已成为推动旅游与足球运动发展有机结合的一个特色景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参观。
最后,还是点一下题,有一个事实需要说明一下,免得误导了各位看官。
其实,中国足球在上世纪初的亚洲几乎处于无敌的状态。除了1913年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第1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1比2不敌东道主屈居亚军之外,从第二届到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都获得了足球项目的冠军。这说明李惠堂不是那把让中国足球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他只是很好的延续并捍卫了中国足球的荣誉。
由此可见,高俅退役后,中国足球也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
现在的中国足球离再现昔日的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油!中国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