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票一张能卖多少钱(布票现在值多少钱)
听父亲讲,布票于1954年9月出笼,比1955年11月正式发放的全国通用粮票早一年零两个月。
起初,呼和浩特每人每年布票15英尺,可以做一套衣服和裤子。
起初,呼和浩特每人每年有15英尺的布票,可以做一套衣服和裤子。从大跃进的那一年起,每人每年只有7英寸和4英寸的布票。小的也可以做外套,大的最多可以做裤子。不久,买一双袜子也要二寸布票;咬牙买条高价的粗呢裤,还要收半尺口袋布的布票。
当时娶媳妇一般需要五六丈布给女方买婚纱。如果男人拿不出来,婚姻很可能会被吹走。一家人的布票有限,要凑够五六丈布,只能向亲友周借。
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孩子。老板先穿一件衣服,小了给二胎,再改给三胎。每个家庭都是成年人缝衣服,能买得起成衣的人并不多。女女人去商店时,她们总是权衡和权衡。他们必须少收布票。但是,像府绸这样的密布,1尺收1尺;一般花布有1尺收7寸,有6寸收5寸。我记得最划算的是1尺收3寸,但是布很薄,一下水就会抽。人造棉倒是不收布票,但价格挺贵还不结实。
当时,得胜堡的村民们衣衫褴褛。一般人家每年冬天缝制的棉衣,到了春天拿出棉花洗一水,作为夹衣穿到五月份,然后拉出里子作为单衣穿。到目前为止,一般淘气的男生这身衣服已经烂成布条了。
在德胜堡,男女老少都没有内衣。晚上睡觉,先吹煤油灯,然后光滑地钻进床上。没有床垫,热土炕上只铺了一张破席。早上起床,身上印满了图案,屁股经常被刺伤。
表哥去大同上初中的时候,盖着小学用的被子。因为被子太短,经常盖在上面盖不住下面。冬天,他总是蜷缩着睡觉,以防止脚露出来。
虽然分配的布票很多,但是因为没钱买,布票最后变成了一堆废纸。有个成员因为没钱过年,拿到了几十尺的布票……
20世纪60年代,雁北每的特殊时期,雁北每年只分发1.7英尺的布票。上衣需要6.8尺布,裤子需要6.5尺布。做一套衣服,就要花全家人的布票。人们对此严重不满,记得胜堡的村长说了一句怪话:一尺七布够干什么?做条裤衩的男人兜不住D、女人盖不住B!”
那一年五月,奶奶过了80岁生日,舅舅想拉一块布给她做一件新衣服。那天舅舅一大早就上路了,赶到大同,正值太阳当头。叔叔来到商店,从内衣里掏出黑布袋,里面装着卖扫帚的钱和布票。
售货员问:你拉多少布?”
“扯7尺。”
你的布票呢?”
五叔把布票交给了售货员。推销员过来看了看,不耐烦地把布票扔了出去:你这是废票!”
叔叔说:这是今年刚发的票,用也没用怎么废?”
布票的存根呢?”
五叔拿过来看了很久,听了售货员的解释。只是发现是在撕票的时候,不小心从布票的存根处撕开了,现在存根还在家里。五叔对别人说了很多好话,并答应:过几天再下来一定要把存根送来。但是销售人员一口就坚持,就是不顶用存根。
叔叔不得不饿着肚子,爬上去赶回家。我叔叔抱怨子,金子抱怨叔叔,最后两人都悲伤地叹了口气。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雁北的布票仍然缺货。1980年,得胜堡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月历,月历上的欧洲美女身着性感的比基尼泳装。有一天,被一位老顽固地看见,说:这是什么地方的人?这里的布票比我们少!有人告诉他,那里没有布票,也没有粮票。他什么都不相信,搬出了很多理由和别人固执。
事实上,即使当时有票证,也不能保证买东西。有一年,父亲需要买一件棉衣,里面需要布15英尺左右,全家的布票一半以上就够了。父亲多次拿着布票来到布店。因为人太多太挤,没时间排队,只好走。有一天,他看到店里人少,售货员闲着,便拿出布票,请售货员量布。售货员只说了一句话:今年的布票过期了!再说什么都没用,布票无效,棉衣没做成,只能靠破袄再过一个冬天。
听一位同事说,北京七年天,北京特别闷热。单位派他去北京工作,因为没多带衣服,背心破了,想在北京买个新的。但是,如果没有证明,介绍信就不能按照规定办理。他好话说了一马车,从早到中午,愣是没做到的,到底穿着破背心气愤地走了。
当时连手帕都收到了票,记得政治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激励我:你想,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手帕很小,但它也是用布做的。全国每个人都有一块手帕。如果放在一起,它可以堆积成一座山。你需要多少布?你能不买票吗?”
一种假领子在机关干部或下乡知青中流行,以节省布票。这是一种特殊的衣服,只有衣领,没有衣服,没有衣服和袖子,衬托在中山服装或仿制军装中。买假领穿,不仅省钱,还照顾着装者的体面,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真的发挥到了极致。
1975年,我在洛阳拖拉机厂实习。一天下午,我去农贸市场闲逛。没走多远,一位老太太就来找我,和我说话。我一时听不懂,她带着期待的眼神继续说,那口气,不是说,而是恳求。我终于明白了,她问我买不买布票。我问一尺多少钱。她说二毛多(我不记得是二毛多了)。我缺少布票,问她有多少。她说有三丈多。我从身上掏出十块钱,她也开始掏出票。布票被手帕大小的布层层包裹,她一层一层地打开。也许,她认为只有这样才安全。就在她打开布袋的时候,一股大风突然吹散了她的布票。她突然着急了,跑来跑去抓她,我站在原地等她。过了一会儿,她回来了,喘着气,一脸失望和苦涩。她只捡到一丈左右,我只给了她三元钱。
回到驻地,我突然意识到,这位患病的穷老人一定很穷。除了布票,一定没什么可卖的。也许,她家没有食物吃,也许她希望用这些钱来治疗疾病,也许,……刚才,我为什么不帮她追呢?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想起了她虚弱的身体,蜡黄肿胀的脸,蹒跚的脚步和虚弱的声音。还有她头上不合时令的围巾,还有破旧的黑衬衫,我的心似乎被紧紧地握住了。为此,我一直生活在遗憾和愤怒中。
1954年开始布票,1984年取消,持续了30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布店。收银员坐在高高的桌子上,头上有几根铁丝拉到每个柜台,铁丝上有一块带大铁夹子的木板。柜台的业务员给顾客量布,把布票、钱票、小票、三联单夹在铁夹子上,刷一声,用力推给收银员。收银员核实数量、收银员、收发票、盖章,将零钱、零星发票、小票夹好,然后通过铁丝发送到柜台。柜台的销售人员把找回的钱和布票一起卷好的布送给顾客。
那真是一段难以忍受的岁月,想起来很郁闷。(作者 韩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