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接住泼天流量?开过小米汽车的人这么说
文|徐蔡钰
编辑|李勤
电车性能好、加速快早已不是新鲜现象,但小米 SU7 的一脚地板油,仍然收获了一批又一批试驾用户的惊呼声。一位下定用户在试驾后果断锁单,他表示:" 外观是不可否认的漂亮,开起来像一辆没有顿挫感的宝马 "。
然而,小米在全国仅有 59 家门店,且试驾几乎都需要提前 1-2 天预约。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车体验,许多用户只能依据参数对比,来判断 SU7 的产品表现。
同时,SU7 的真实续航、用件用料是否合理也引发大量讨论,随着试驾人数增多、首批交付开启,产品口碑能否与热度匹配,也将决定小米 SU7 的命运——成为热度与口碑双赢的常青树,还是流量泡沫下的昙花一现?
36 氪汽车交流大量不同背景的试驾用户及首批车主,带来小米 SU7 最真实的产品体验。
小米 SU7
外观:SU7 的首要吸引力
试驾开启后,SU7 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路人的回眸与旁车探出的手机镜头,致敬经典的外观造型赚足回头率。
小米 SU7 好看的根源之一是车身比例。与配备庞大发动机的燃油车不同,纯电车型前盖内的大型零部件并不多,从特斯拉开始,缩短车头长度让位给车内空间便成为流行做法。
所以部分纯电车型,虽然车长达到 C 级规格,但车头到车门前缘长度过短,加上较高的车头高度,整体圆润敦实,气质比较憨厚。SU7 显然更符合用户心里的 " 跑车形象 ":低趴的车头、修长的前盖,两侧肌肉线条、流畅的溜背弧线。
这一切首先得益于小米对外观的重视,SU7 外观并未完全向功能让路。其次,更长的前盖长度压缩了车内空间,小米需要更精准合理的架构设计与体积更小的电机,来保证车内乘坐与储物空间。当然,从真实反馈的后排乘坐体验可以看出,用户势必要为颜值付出些许空间代价。
在更有意愿购车的用户群体里,好看与否已经不是话题,该选哪个颜色才是问题。
曝光度较高的海湾蓝回头率最高,免费可选的雅灰与橄榄绿也出现在不少用户的配置清单中,霞光紫对女性用户的诱惑力,不亚于保时捷 Taycan 的冰莓粉。
新一轮的颜值讨论已经来到少见的寒武岩灰与金属黑色,深色外观有助于弱化车尾设计的复杂感,帮助 SU7 博得更多人群的喜爱。
当一部新车的外形媲美百万豪车时,用户自然会以同样高的标准来衡量内饰。
在 36 氪汽车的交流中,一部分用户表示内饰运动感十足:氛围像宝马、驾驶座有保时捷风格。
但另外也有用户认为内饰塑料感太强、缺乏豪华感、诟病真皮需要选配、按键阻尼不够高级等等。SU7 的内饰设计,显然不及自带光环的外观。
操控:更适合中国消费者
定位运动轿跑的 SU7,逃不过操控这道考题。
一位小米门店销售告诉 36 氪汽车,绝大部分客户都很期待零百加速的体验," 我今天听了不下 15 次提速带来的惊呼声 "。舒适模式下零百加速 7-8 秒、运动 + 模式下可达 3 秒级的小米 SU7,满足了用户对电车性能的想象。
但底盘带来的操控上,小米 SU7 得到的评价不一。
一位自称平常极少开车的女士表示,此前体验的电车多数易晕车,但小米 SU7 意外地不错。只要不猛踩电门、急踩刹车,车辆行驶的平稳性都很好。将动能回收模式调至最低的情况下,驾驶体验更是形似燃油车。轻松舒适的驾驶体验也促成了这笔订单。
另外一批家有 BBA 车型,前来体验小米 SU7 的用户则表示,能感受到小米在底盘调教的用心,低速起步与驾驶时,与豪华燃油车有相似度,踏板跟脚度不错,但深踩踏板后便呈现电车属性,反应迅速且灵敏。
" 城市通勤的话,质感可以了,动力够,开起来舒服没压力。普通人日常不下赛道,不需要那么强的操控感 ",一名林肯车主在试驾小米 SU7 后如此反馈。
然而,对于更专业的驾驶爱好者与底盘工程师而言,小米 SU7 仍然需要继续打磨。
36 氪汽车交流的多位人士均给出相似的评价:中低配动力输出的延迟较慢,顶配的加速延迟控制,在国产电车内属第一梯队,但与特斯拉 Model 3 高性能版相比仍有差距;
转向指向灵敏,但还没到精准。并且,对于一款拥有 673 匹马力且提速迅猛的车型而言,转向与踏板的调教都比较轻柔,低速行驶影响不大,但速度到达 80km/h 甚至更高后,驾驶难度会相应增加,制动信心也有所不足。
" 城市道路上看,底盘风格偏硬,离柔韧还是有些差距。当然,与同风格的特斯拉相比,小米动能回收的拖拽力度更小、滤震效果更好,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 一位底盘工程师在试驾后作出这样的评价。
交互:模拟声浪被点名
对于试驾用户而言,能够体验到的交互细节并不多,模拟声浪得到许多用户点名。
一位燃油置换 SU7 的用户告诉 36 氪汽车,自己不舍得换燃油车的原因就是喜欢轰鸣声," 特斯拉也挺好,但是声音太安静了,SU7 的模拟声浪,让我坚定了要提车的决心 "。
然而,有保时捷 taycan 车主试驾 SU7 后则表示,两车声浪有所差距。
一方面体现在声音来源,SU7 听感来自于两侧音响处,taycan 则更像前机盖下方,声源上保时捷更加逼真。另一方面则是声音本身,SU7 的声浪有点发动机的 " 嗡嗡 " 感,"taycan 没有刻意在贴内燃机,更像电机运转的声音 "。
在人机交互上,拥有更多用户经验的小米显然更得心应手。
" 界面操作丝滑、语音无延迟是小米的基本功了,我印象深刻的则有两个点,只有主驾语音可以调节后视镜等部件,以及语音交互后小爱同学给的反馈 ",这位试驾用户表示,不同位置语音分开识别的技术不算新奇,但在功能性上作区分,便是小米的用心。
另外,小爱同学在人机交互上,更具情感属性," 让小爱同学调节车控,调节完后会有不同的回应,也会告知调节了多少,能进行的对话也比其他几款车型更多 "。
由于销售对车机及车控的不熟悉,相当一部分用户的交互体验都浅尝辄止。但可以发现的共同点是,小米 SU7 最终打动用户的并不是界面切换的流畅,而是小米对用车需求的洞察以及情感支持。
当然,小米 SU7 的车机初尝试仍有改进空间。不少用户反馈,虽然语音很好用,但小米车机操作学习成本并不小,小部分常用的车控操作隐藏在多级菜单内,整体设计上更像是手机系统,而非开车时能简洁易操作的车机。
即便是对交互早已熟稔的小米,初入汽车领域,也有不少功课要学。
智能与生态:浅尝辄止,但值得期待
智能驾驶也是大批用户的购买理由之一,不过,全国门店试驾车均未开放道路智驾体验。
一位体验了小米 SU7 停车场记忆泊车的用户告诉 36 氪,在驶入停车场下坡弯道后,踩住刹车踏板,即可进入记忆泊车模式," 能避让来车,有行人也不会急刹,能顺利找到车位,并且实现一把泊入,全程流畅且舒适 "。
在道路智驾领域,小米的配置及开放速度已经初步捕获用户。
" 高速 NOA 提车就能用,城市 NOA8 月全国开通,小米对自己有信心,所以我对小米有信心 ",一位非米粉用户表示,智驾是自己购买小米的重要原因。此前技术发布会上的机械车位泊车视频令其印象深刻,并相信小米能进入智驾第一梯队。
在小米独有的人车家生态交互领域,试驾用户体验甚少。不过,一位 4 月 4 日提车的创始版用户告诉 36 氪," 就像用手机导航一样丝滑,微信聊天里的地址、大众点评的店铺,只要手机能操作的,都能一键丝滑发送到车里 "。而家中拥有 30 余项米家设备的他,正在尝试 SU7 带来的更多可能。
当然,所有的用车体验、购车理由都可以抛诸脑后。36 氪汽车交流了一位盲定盲锁单 Pro 版的用户," 雷军造车的标准一定要比同价位高,才能站得住脚。并且关注度如此高,一旦有问题,舆论都会将小米淹死 ",她对小米充满了信任。
而在试驾后,其表示虽然空间与驾驶体验确实不算最优,但外观靓丽、续航实在、舒适度不错,SU7 将会是她最愿意驾驶的车辆之一。能让 " 无脑冲 " 用户满意,未尝不是一种阶段性胜利呢?
在以家庭为主要消费单位的市场上,小米选择以轿跑车型首发,这注定了 SU7 不会是一辆工具车,它必须好看、好开、好用、好玩,才能获取更大的销量。
在纯电市场主攻 SUV 的市场下,小米的独特性已然大于产品力,而从真实体验来看,小米的产品完成度也并不低。虽然相较价位更高的豪车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但对小米瞄准的消费群体来说,SU7 确实有站得住的理由让他们买单。
这难免令人唏嘘,新造车行业至今已近 10 年,雷军造车可以说姗姗来迟,但依然能以洗刷行业之势完成首秀。除了小米沉淀 10 余年的科技品牌力,雷军做的似乎更多是回到汽车产业本身的逻辑:造一辆好看、好开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