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初二现象”!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父母做好4件事,平稳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注定和父母会有一场博弈。
能真正胜利,赢得他们心的,必定是温和坚定、支持并理解他们的父母。
——鹿妈
◆◆◆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女儿派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作者 | 遇见
来源| 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前几天,一位家长在后台留言:
“今年孩子一上初二,好像变了个人一样,学习提不起精神,考试成绩特别差,而且很不听话,我不过说了他几句,他就和我冷战,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管他了。”
从现实来看,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而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现象。
此时的孩子,身心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面对着数不尽的学业、成长、家庭上的压力,极度的脆弱和敏感。
而这其中,尤以初二学生最为明显,因此被称为“初二现象”。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悲剧。
所有教育手段到了青春期
都将失效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这样形容青春期的孩子:“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火药包,稍有不慎就会爆炸,伤人亦伤己。
电视剧《大考》里,就有这样一段剧情:
儿子吴家俊喜欢动漫和二次元,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参加艺考,进入动画学院。
可妈妈董碧华坚决不同意,特意辞职在家盯着儿子学习,甚至拆了儿子房间的门锁,只为随时监督他的状态。
有一回,董碧华在陪儿子学习时睡着了,儿子就偷偷地画起自己的参赛作品,不料被醒来的她抓个正着。
她大发雷霆,即使儿子百般恳求,仍然毫不犹豫地毁了这幅花费儿子数月心血的参赛作品。
面对被毁的画作,儿子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对着妈妈大喊:
“你是不是有病啊?”
“你真是太恶毒了,你连后妈都不如!”
“以后我考得远远的,再也不要看到你,我要离开这个家!”
董碧华气急败坏,狠狠地抽了儿子一个耳光。而吴家俊也不甘示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这段剧情多么眼熟,不正是生活中许多家长和孩子之间不断发生的场景。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走上“正路”,家长们绞尽脑汁。
有的卸掉孩子卧室的门,或者在家里安装监控,随时随地观察孩子动向;
有的偷偷翻阅孩子的日记本,查看手机中的聊天记录,探寻其中不对的“苗头”,将一切不利因素掐灭于萌芽之中;
有的疯狂言语输出,试图让孩子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洗心革面”,走上他们设想中的“光明大道”......
然而,让亲子关系走向冰点的导火索,正是这些家长自以为的“我是为了你好”。
这种不对等的交流只会出现这样两个结果,家长埋怨孩子不听管教,孩子厌烦父母管得太多。
就像两个同极相对的磁铁,若是没有人退让,只会同极相斥、两败俱伤。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过:
“青春期总会结束。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孩子还会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边,而你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总是批评他、反驳他、要求他,亲子关系就破坏了,当他成年后,你就很难再对他有影响了。”
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固有的教育理念是不合适的。
这个阶段的他们,迫切地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彰显自己的个性,注重自己的隐私,变得易怒和情绪化,很容易走向极端。
此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把他们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是充分理解他们的改变,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平稳地度过这段危险期。
青春期的孩子
比我们想象中更需要父母
金星曾经在节目上说: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么?青春期就是明明知道还是个孩子,还自认为是个大人了。但父母千万不能戳破他,父母要学会用爱给他小心翼翼地包上一层薄膜。
等他自己慢慢地成长,等他慢慢地戳破那个薄膜。等他自己从一条小虫蜕变成一只蝴蝶的时候,青春期父母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起过一件往事:他上初三时,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住在学校宿舍。
那段时间他很是叛逆,染着花花绿绿的头发,打了耳钉,还经常逃课去网吧玩,活像一个小混混。
某天晚上,他又和几个狐朋狗友翻墙出校,去网吧通宵。
结果那天之后,他突然性情大变,不仅染回了黑色的头发,还不再逃课,开始认真听讲,发奋努力,最终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出门买饮料时,他看见了在网吧门口徘徊的父亲。
原来,深夜宿管查房时发现他不在,担心有危险就让老师通知了家长。
那天晚上,父亲多方打探才找到了网吧,看见他坐在椅子上的背影,本想直接冲上去把他带走,但又怕这样做他在朋友面前下不来台,于是就守在了门口。
看见他以后,父亲也没有像他想象中的激烈责骂,而是温柔地问他想喝什么,买完饮料后还给他塞了些钱。
父亲说:“我知道,是我和妈妈对不起你,为了挣钱不能陪在你身边,但是你还小,网吧这种地方人员复杂,我真的很担心你的安全。”
几句温和的话里,没有指责和埋怨,满是对孩子的理解与抱歉,怎么能不引起孩子内心的震动?
毕竟,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会在言语和行动上战胜他们的敌人,而是一个懂得示弱和共情的朋友。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猬,若是和他硬碰硬,只会被刺伤,只有懂得退让的智慧,懂得包容,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该书的作者乔西·西普也曾是一个叛逆少年,作为一个孤儿,他曾辗转过多个寄养家庭。
每次被送往寄养家庭时,他就会捣乱、惹祸,用各种方式激怒养父母,并暗暗计算,多少天后自己就会被赶走。
直到遇见了一个无论他怎么调皮、恶作剧,都愿意包容、接纳他的养父。
当他酒驾被捕后,养父对他说:“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正是这句话,让乔西下定决心改变,最终成为了一个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一书中写道:
“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他们一边推开你,一边渴望你。
他们不断的挑衅、叛逆,不仅是因为想要独立的念头,更是因为想要试探父母的爱,想要知道父母爱的究竟是自己这个人,还是只是学习优异、乖巧听话的符合父母期望的那个孩子。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理解并陪伴孩子,无条件地和孩子并肩而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才能赢得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成长的更优秀。
父母做好4件事
平稳度过青春期
作家麦家曾说过:
“青春期是一种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
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帮助孩子变成一朵花,抹平尖锐的地方,帮助他们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父母做好4件事,平稳度过青春期:
1. 改变行为方式,多做饭少说话
清华附中前任校长王殿军曾在演讲中指出,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少说话,意味着少唠叨、少说教。指责少了,冲突就少了;空间多了,爱就多了。
多做饭,做些孩子喜欢吃的食物,照顾好他的身体。
即使他短时间内依然叛逆,但他可以每天从温馨的饭菜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让他明白无论如何,父母都是他最坚定的靠山。
2. 改变教育心态,学会尊重孩子
《正面管教》一书里说: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尊重他的隐私,给他空间:进卧室前先敲门,不翻看他的日记或聊天记录,不过多干涉他与朋友的交往;
尊重他的话语权,平等对待:把孩子真正当作家庭决策的一份子,遇到事情一起商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尊重他的选择,支持帮助:认可他的兴趣爱好,培养一致的话题,才能更好的交流。
3. 改变教育模式,多用鼓励教育
幸福心理学家周梵说:
“激将法完全不符合心理学的运作原理。
因为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每一次改变都需要拿出力量破除原来旧有的习性,而罪恶感是最快扼杀力量感的东西。
越去评判或谴责他人,事实上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用正面的话语激发孩子内心向上的力量。
多说“我爱你”,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撑;
多说“你能行”,让孩子看到父母的信任;
多说“我为你骄傲”,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
4. 改变关注重点,少看成绩多看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他未来人生的走向。
家长一定要明白,对孩子来说,分数固然重要,但性格教育亦不可或缺。
让孩子参与家务、做内务整理,培养他的自律;
和孩子一起运动,锻炼身体,培养他的坚韧;
在孩子犯错时正确引导,培养他的抗挫力;
得到别人帮助时表达谢意,教会孩子感恩......
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成绩不代表全部,也并非界定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要让眼前的“唯成绩论”影响了孩子之后的长远发展。
曾经读过一段非常感人的话:
“我想过很多遍什么是最好的爱?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执意要去。
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拼命拉住你说不要去不能去,而是给你准备最耐穿的鞋子,备好雨伞,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第五条街道上有小偷,告诉你,去吧,回来家里有饭。
我想最好的爱,应该是:我爱你,而你是自由的。”
青春期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父母的一次大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方式,才能书写最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