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为大厂卖命,有人则甘愿躺平,来看看日本的“平成废物”

有人在为大厂卖命,有人则甘愿躺平,来看看日本的“平成废物”

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很多日本年轻人,的确胸无大志,但在他们的眼里也看不出任何颓废;他们也许没有出人头地的强烈上进心,但对自己的工作却尽心尽力;他们也许有些人不结婚、不生娃、无欲无求,但都能照顾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

撰 文 | 吴 强 伟事达私董会教练

责 编 | 周 琪

国内的网络热词“躺平“最近传到了日本,但日本人对此不以为然,很多年轻人看到相关报道时还开玩笑说:“还以为是在说我们呢。”

如果说不奋斗、不消费、不担责就算“躺平”的话,那么日本的“御宅族”“食草族”“佛系青年”们早就彻底躺平了,他们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平成废物”。

“平成”是日本上一任天皇的年号,从1989年开始,到2019年结束,这三十年日本经历了由盛转衰,股市、楼市大跌,经济长期萎靡不振,人们的工资收入逐年缩水。

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出一种消极思潮,据2013年日本《产经新闻》的一项调查显示,年轻人当中“一生不想有所作为”的比例占到了53.8%,在老一代日本人眼中,这就是“废物”。

01.从“昭和男儿”到“平成废物”

老一代日本人很自豪地把自己称为“昭和男儿”,他们大多是战后婴儿潮中的一员,童年时经历了贫穷匮乏,青少年时赶上了GDP高速增长,人到中年又恰逢日本经济鼎盛时期,吃苦耐劳、奋斗拼搏是他们人生的主旋律。

因此,日本的职场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六七十岁的“昭和男儿”们担任着公司的中高层职务,每天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时常还要加班加点;而很多年轻的“平成废物”们却只愿当个临时工,尽干些打杂跑腿的事情。

虽然按时计薪、收入不高,但不用加一分钟班,到点就可以走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截然不同,前者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后者是工作只是为了维持生活而已。

从“昭和男儿”到“平成废物”,其实是经济成熟化的必然结果。

二战后的昭和日本,就像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以“一穷二白”的姿态重新进入全球经济体系,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到处都是发财致富的机会,另一方面人们急于改变贫穷的现状,对财富有着相当的渴望。

在这种时代脉络下,“努力奋斗”与“出人头地”很容易形成正反馈,不断激励人们奋勇向前。

进入平成时代后,日本人均GDP突破4万美金,一度超过美国;而其经济总量更是在60年代就超过英、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家,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上稳坐多年。

虽然1992年后经济泡沫破裂,日本跌入“失去的二十年”,但财富底子依然雄厚。

所谓穷则思变、小富即安。富起来的日本人,逐渐失去了昭和时期拼命三郎的精神,再加上经济的成熟和降温,人们的机会减少、上升通道变窄,努力的边际收益也随之下降,就好比正常努力可以考80分,但想要再提高10分就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如果从80分变成90分并不能带来超额好处,很多人就会选择适可而止。

“昭和男儿” Vs “平成废柴”

02.模糊的贫富差距

在日本,税前年收入1000万日元(相当于58万元人民币)绝对属于高薪阶层,能赚这么多钱的人只有总就业人口的4%。这些人要么是医生、律师、大学教授等高知阶层,要么是公司的中高级管理人员。

日本的个人所得税也是累进制,收入越高税率越高,年薪1000万以上的人所缴的税,占了日本个人所得税的一半。

1000万日元的高薪扣完税以后,实际到手的只有700来万;而年薪500万的普通工薪族,到手收入有400多万,如果有家有口的话,还能享受很多高薪阶层没有资格获得的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

他们最后到手收入差距并不会很大,但前者为此付出的努力、承受的压力,以及相应增加的各项开支,要远高于后者,这让很多人觉得得不偿失。

日本是全亚洲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据Knoema数据显示,日本在2018年的基尼系数只有0.29,比美国和中国都要低得多,而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难怪日本人会自嘲说,他们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日本国税厅最近发布了一个各职业的收入排名,日本人的平均年薪约为436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

其中收入最高的职业是飞行员,年收入有1684万日元(约98万人民币),其次是医生和大学教授,大概在1100万日元左右(约64万人民币);但普通的保安和店员的年收入也不低,达到了330万日元(约19万元人民币)。

而且,由于日本的失业率长期在3%左右,所以想维持基本生活开销不是件难事。

日本不仅职业薪酬差距不大,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也不大。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一份薪酬调查统计显示,日本100人以上规模企业中,部长和普通员工的年收入差距平均为2.12倍。

而另一份关于日本企业高管的薪酬研究报告指出,日本CEO的人均年薪只有普通员工的10.8倍,同样在亚洲地区,新加坡和香港却在40倍以上。(关于日本职场薪酬差距,可详见《日本人的职场“辈分观”,比你想象的更“变态”》)

日本对富人的资产继承和赠予也课以重税,最高可以达70%,所以在日本当富二代并没有多风光,因为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财产大部分要交给税务局,如果自己没有赚钱的能力,靠遗产生活很快就会坐吃山空。

十几年前,曾有一对富二代姐妹双双饿死在家中的消息,在日本社会引起轰动。所以,日本的“富二代”身份并不成为年轻人择偶的加分项。

社会的富裕化和财富分配的平均化,让日本实现了“经济上的民主和平权”;持续不景气的经济环境,又催生出大量追求高性价比产品的企业(如优衣库、Nitori等)(关于Nitori的逆势上扬,可详见《失落的30年,这家日企凭啥逆风翻盘,股价翻了57倍?》),让很多原来只有富人才能消费的东西,穷人也可以轻松消费,这又进一步模糊了日本的贫富差距。

03.不愿过“被金钱摆弄的人生”

既然有钱和没钱的生活质量差别不是那么大,那对金钱的执着就不会再那么强烈,这种观念甚至影响到了企业家群体。

我有一位在日本创业的朋友,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MBA,毕业后在一家美国投行的日本分部工作了一段时间,便开始创业。

据他介绍,他的MBA校友名单中,100位日本校友,至少90人在大企业上班,创业者极少;而100位中国校友中,可能95个人不是在创业就是在投资创业公司。

日本不仅愿意创业的人很少,愿意在企业中接任经营者的人也越来越少。

最近,日本中小企业厅发布了《2021年中小企业白皮书》,日本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后继无人的问题,每年宣告解散的企业都在增加。

仅2020年就有49698家中小企业关门,其中65%还是盈利状态,创业超过40年的企业占比20.4%,它们解散的主要原因是创始人年岁已高,无力经营。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到2025年,将有60%的中小企业主平均年龄超过70岁,有127万家中小企业可能因为找不到接班人而面临困境。(关于日本企业管理后继无人,可详见老龄化时代的管理人才保卫战:日企警示录)

不仅在日本,在很多成熟的发达国家,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也在下降。

最近,一项由德国财富研究者雷纳·齐特尔曼主导的一项调查显示,西方七个工业国家的民众对财富的欲望并不强烈,其中德国的受访者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有钱对自己很重要”,更多人对“变得有钱”的态度是淡漠甚至排斥。

人们总是渴望自己没有的东西,没钱的时候渴望财富,有钱了之后渴望自由。

在我看来,“昭和男儿”们之所以有奋斗精神,并不是因为承担了国家复兴的使命,“脱贫”才是他们最大的动力;而“平成废物”们也没那么不堪,毕竟他们一出生就不愁吃穿,所以有更多的底气和余裕以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

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很多日本年轻人,的确胸无大志,但在他们的眼里也看不出任何颓废;他们也许没有出人头地的强烈上进心,但对自己的工作却尽心尽力;他们也许有些人不结婚、不生娃、无欲无求,但都能照顾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

不知道“平成废物”这个称号,是来自年轻人的自嘲还是上一辈的鄙夷,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在生于贫困时代的“昭和男儿”眼里,不成功就是失败,人生不仅要赢在起跑线上,也要赢在终点线上,不参加比赛的统统是“废物”无疑。

自信的人才敢于面对现实。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注定会一生平凡和普通,认清这个现实,还能不愤恨、不沮丧,还能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按自己的样子生活。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平成废物”比“昭和男儿”其实更有勇气。

相关推荐

​我国拟就烈性犬伤人修法

90

我国拟就烈性犬伤人修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即将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黄海华 21 日在北京表示,针对违规养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