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造成1万亿美元损失,谁被骗得最多?_ZAKER新闻
近日,菲律宾警方发言人透露,在突击搜查马尼拉南郊帕赛市一家面积 400 平方米的 " 地下医院 " 时,拘捕 2 名越南医生、1 名越南护士等 5 人,他们均未获得作为外籍专业人员在菲律宾行医的执照。
据悉,该非法行医机构为诈骗犯和逃犯提供整容换脸手术,客户包括非法为电诈行业和博彩行业工作的人。菲律宾总统反有组织犯罪委员会(PAOCC)发言人温斯顿 · 约翰 · 卡西奥称," 它们外表看起来像普通诊所,但一进去,你会对他们的技术感到震惊。他们有手术台,可以植牙、植发、面部复新等,可以用这些东西创造一个‘全新’的人。"
逃犯们寻求变身的背后,是全球电信网络诈骗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
根据全球反诈骗联盟(Global Anti-Scam Allianc,简称 GASA)2023 年年度报告,网络诈骗(online scams)共给全球消费者带来约 1.02 万亿美元的损失。在 2022 年的报告中,这个数字还是 553 亿美元。
巨额损失只是冰山一角,GASA 最新的全球诈骗状况研究显示,接受调研的人中,78% 的人在过去 12 个月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诈骗,其中 59% 的受害者没有向警方或其他政府机构报告。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只有 0.05% 的网络犯罪分子被起诉。
全球苦电诈久矣。
一、东南亚之外
本世纪初,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电信网络诈骗逐渐蔓延,并从萌芽期就具备跨境的特征。有研究指出,2008 年前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出现窝点逐渐从我国沿海向内陆地区和境外转移的特点。因地理位置和语言风俗等的影响,东南亚成为首选之地。
近年来,绑架、囚禁、虐待、活埋等关键词与 " 东南亚电诈 " 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仅给我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也造成与流入国民众的紧张关系。
针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态势,我国持续派出工作组赴相关国家开展国际执法合作,推动清剿诈骗窝点,抓捕移交涉诈人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果,形成强大震慑。
仅就今年来说:
4 月 13 日,首批 130 名中国籍涉赌诈违法犯罪嫌疑人被我公安机关从柬埔寨押解回国。
5 月,公安部举行发布会介绍,缅北果敢 " 四大家族 " 犯罪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多名重大犯罪嫌疑人悉数抓捕到案。
7 月 26 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依法惩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的 10 件典型案例,均指向东南亚的缅甸、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在办案机关深挖彻查,依法严惩犯罪集团 " 金主 " 的 6 起案件中,有 2 起案件的 2 名首要分子被顶格判处无期徒刑,并没收全部财产。
在重重打击之下,电信网络诈骗产业在东南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开始寻找新的窝点。
迪拜成为目的地之一。作为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的重要商业和金融中心,迪拜有着更先进的网络设施和充足的金融资源,此外,它距离中国远,增加了我国警方跨国办案的成本和难度。
这几年,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也多次发布相关提醒——《关于谨慎安排来阿旅行和务工的提醒》《关于中国公民切勿来阿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行为的领事提醒》《提醒在阿联酋中国公民谨防不法分子假冒使领馆名义实施电信诈骗》,足见相关案件之高发。
据马来西亚《中国报》报道,2019 年起,缅甸电诈大本营 KK 园区里的 " 公司 " 就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往迪拜迁移。目前,迪拜已经出现多个 " 知名 " 电诈园区。2023 年 5 月,南京某法院就曾公开审理过一起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 15 名被告人在迪拜加入了针对中国大陆居民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被害人高达 170 余名,诈骗金额则达 2500 余万元。
而在印度,据《纽约 / 时报》统计,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人数高达 120 万,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英语语系的发达国家人民。
电信网络诈骗的不断扩散也带来新的问题。国际刑警组织秘书长尤尔根 · 史托克(JurgenStock)在 2024 年 3 月的一场新闻简报会上表示:" 最初是东南亚的区域性犯罪,现在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人口贩运危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高达数百万。"
万里之外的北非国家摩洛哥,近年来失业率陡增,大量年轻的失业人口成为高薪招聘诈骗的对象。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十多名 19~27 岁的摩洛哥青年,前往东南亚地区求职后,失踪在与缅甸接壤的泰国边境小城湄索(MaeSot)。此后,他们遭到监禁和虐待,诈骗中心利用他们掌握的语言,去开发相应语言的市场。
二、谁在被骗?
谁被骗得最多?
发达国家的居民因为收入高,更容易成为诈骗团伙的目标。
在美国,老年人是主要受害者。
美国联邦调查局 4 月 30 日发布的《2023 老年人被骗报告》显示,联邦调查局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 2023 年接到 10 万多起 60 岁以上老年人报案,比 2022 年增加 14%,总计被骗金额超过 34 亿美元,增加将近 11%。其中,近 6000 名受害人损失在 10 万美元以上。
实际的数量也许更多。联邦调查局表示,其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在 2023 年收到的 88 万多起投诉中,只有约一半包含受害者年龄数据。
联邦调查局罪案调查部门负责人之一詹姆斯 · 巴纳克尔(James Barnacle)介绍,老年人最常报告的诈骗是 " 技术支持 " 诈骗,犯罪分子会冒充技术人员或服务人员,通过电话进行诈骗。
去年受到广泛关注的前白宫顾问被诈骗案,就是典型的 " 技术支持 " 诈骗。
70 多岁的弗朗西斯 · 沙普乐思在白宫担任科学顾问 40 余年,在涉及干细胞、生化武器影响等议题上为美国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某天早上,她上网时弹出一个警告窗口,称她的银行账户存在安全问题。按照提示拨通电话后,弗朗西斯允许自称是微软工作人员的人远程操控了她的电脑,最终养老金账户上 65.5 万美元存款被全部转走。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这还不算完。在存款被骗后不久,弗朗西斯又接到了美国国税局的来电。对方表示,按照美国相关法律,从养老金账户提现意味着账户所有人获得了收入,因此必须向税务部门缴纳税款。最终,弗朗西斯又缴纳 10 万美元的巨额税收。
而因执法严苛被称为 " 美国最强执法部门 " 的美国国税局,是电信网络诈骗中最爱被冒充的对象之一。
今年 6 月,美国国税局就专门在官网提醒民众,警惕越来越多通过伪装成国税局税务稽查员来针对毫无戒心的个人,尤其是老年人进行的网络诈骗。
联邦调查局人员还发现,当受害者有所迟疑、不愿进行转账时,犯罪分子就会建议受害者取出现金或用账户余额购买黄金等贵金属交由他们保管,并找快递上门收取。
美联社就曾报道过相关惨案,俄亥俄州一名 81 岁的老人在接到诈骗电话后,枪杀了一名上门取包裹的优步司机。调查人员认为,上门取件的服务可能由致电老人的诈骗者或其同伙下单。
发达国家中,新加坡也深受电信网络诈骗的困扰。GASA 发布的 2023 年报告显示,新加坡平均每个受害者在诈骗中损失 4031 美元,排名全球第一。
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甚至伪造过前总理李显龙的图片和视频,放到网络上进行诈骗。李显龙不得不亲自上社交媒体辟谣,呼吁网友切勿上当。
新加坡人民对于诈骗的切身体会,也在投票中体现。在《联合早报》主办的 " 字述一年 " 年度汉字投票活动中," 诈 " 字当选 2023 年新加坡的年度汉字。
新加坡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表示," 诈 " 是全球性行为,是道德问题。" 现在的诈骗犯连受骗对象都不必看一眼,诈骗起来更加无感。" 她认为,人类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在研发新科技、探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面,却缺乏对更本质的人性问题的反思。
三、重压之下,仍难根治
面对猖獗的电诈,各国持续出台措施,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
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关键要素是个人信息的获取。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130 多个国家制定了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法律依据。
比如,按照法国刑法典最新规定,对通过欺诈、不公平或非法手段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处以最高 5 年监禁和 30 万欧元罚款。法国消费法规定,收集客户信息必须征得客户同意,未经同意不得发送推广邮件等。法国政府还推出专门服务网站,帮助用户有效屏蔽垃圾电话,用户也可在该网站举报诈骗电话。统计显示,该网站一年收到近 50 万起举报。
巴西各大银行则纷纷开始对其应用程序进行技术升级,要求对每笔交易都进行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认证,提升账户安全性。巴西央行还对即时支付系统的使用规则进行了调整,包括设定夜间转账上限、加强审核单笔转账额度更改申请等,以防范网络诈骗等犯罪。
美国加大对供应商的打击力度。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表示,有 5 家公司被指控帮助拨打、纵容非法营销电话,面临总计近 1800 万美元的罚款。
但重压之下,全球电信网络诈骗仍难根治。
首先,全球化时代,电信网络诈骗往往是跨境犯罪,且犯罪网络错综复杂,往往牵涉多个不同国家,导致调查取证、实际抓捕等行动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的赃款往往被兑换成不易追踪的电子汇票、比特币甚至黄金等实物,并通过地下钱庄完成洗钱和赃款分配。这需要各国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与国际警务执法协作来有效应对。
其次,一些国家监管的缺失也助推了电信网络诈骗产业的 " 兴旺 "。此前缅北成为全球电信网络诈骗重灾区,就与当地秩序动荡,极度缺乏社会治理的政治环境有关。而让美国叫苦不迭的印度也同样面临监管缺失的问题。根据印度警察研究与发展局公布的数据,印度仅有 29225 名警察有资格调查网络犯罪案件。
最后,随着 AI 技术的兴起,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法也同步 " 升级 " 了。借助智能 AI 换脸和拟声技术,电信网络诈骗信息的迷惑性不断增强,普通人更加难以识别。
今年 5 月,中国香港警方就曾披露一起诈骗案——某公司员工受邀参加公司 " 多人视频会议 " 时,按要求向 5 个香港账户进行了 15 次转账,随后在与公司总部跟进时发现这是一起诈骗,最终损失超 2 亿港元,成为全球已知的最大诈骗案之一。据警方调查,这场视频会议中除了受害者外,其余均为 AI 换脸后的诈骗人员。
照此看来,银行等部门将实时视频用作检验身份的手段之一,其可靠性将面临巨大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这类违法行为还可能演变出更多形态。
当下,不断培养自己的反诈意识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就如 Netflix 纪录片《Tinder Swindler》(《诈骗王》)中说的那样—— " 无论故事多么动人,永远不要给一个你没‘见过’的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