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深算的内阁重臣,担当守则的温情老者,大明名臣-商辂

老谋深算的内阁重臣,担当守则的温情老者,大明名臣-商辂

商辂(lù),这个名字在明代历史文献中并不陌生。很眼熟是吧,因为我们在聊到正统,景泰,天顺,成化这几个时期的时候,总是多多少少能听到这个名字,似乎在那段并不平静的岁月中,商辂的身影好像出现在每一场政治剧变中。但要我们说商辂具体做了些什么事情,仔细琢磨一番,好像又说不出很多的实质内容,总有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朝史暮想对于商辂的感觉,就是隐约。在其仕途中,他似乎每一次都踩到了时代的节点上,却又永远不是那个挥舞着旗帜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也许只有朝史暮想自己有这种感觉,不过当重新去读了一遍商辂后,心里总有一些东西想与大家分享。

故宫一景

和大家说说商辂吧,说说他经历的那一次次政治剧变,说说他一次次做出的选择和付出的努力,也许能让大家对明代中期的那些人事,有一些新的看法。

深受帝恩的政治新星,思虑周全的政坛老手

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和绝大多数文人官僚一样,商辂走的是科举的路,然后一步一步往上爬。中进士,入翰林院,进内阁,掌部事,这是商辂的一个仕途历程。值得一说的是,商辂是典型的学霸,是唯一明代官方承认的“连中三元”的哥们。什么概念?乡试,会试,殿试,全都拿了第一。对于朝史暮想这种学渣而言,商辂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了。

商辂的具体政绩就不说了,一来,大家读得乏味;二来,写得也无趣;三来,就那段时期的大明朝而言,无非就是劝谏,民生,军务,吏治之类的。而商辂入仕以来,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发生的一次次政治动荡,则是我们读商辂的重要切入方向。比如土木之变,夺门之变,金刀案,又如代宗易储,宪宗立东宫,平反于谦,对抗汪直等,这些事情,随便拿出一件,都可以作为明代的一个研究课题,说道半天,而商辂几乎参与了上述的所有事件。有时候不禁想问,于商辂而言,经历这些历史事件,到底是幸运还是悲哀?

科举榜文(清)

学霸商辂,是在正统十年(1445)中进士的,之后入了翰林院,做了修撰。一般来说,明代的重臣,名臣中,科举的前三甲成材率并不高,不过即使如此,按照考试成绩来划分,商辂依然是朝廷的重点培养对象。所以在正统十二年,商辂进了东阁。

商辂进东阁不是去做大学士的,而是去学习。学习什么?处理各种朝廷文书,熟悉朝廷的各种政令,理解朝廷政务流程。那个时候的东阁,基本上算是大明王朝高端人才的孵化基地。而正统十二年,明英宗朱祁镇已经亲政,王振也已是权倾朝野的权阉了。这说明,商辂进入东阁学习的机会,是明英宗给的,说明当时皇帝很看好商辂。

但仅仅两年之后,“土木之变”发生了,大明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自己都被蒙古人虏到了草原。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基上台,并且在于谦等人的帮助下,主持了“北京保卫战”打退了蒙古人,而朱祁钰成为了明代宗,年号也从正统换成景泰。

令翰林院修撰商辂、彭时入文渊阁,参预机务。——《明英宗实录》

明英宗朱祁镇 像

明代宗一上台,官职还是是翰林院修撰的商辂,入阁了。很夸张有没有,从中进士,到入阁,商辂只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而当时他才六品。虽然那时候的内阁,阁臣权力还没有像明代中后期那样强势,还保留着一些皇帝私人顾问的性质,但商辂用了这么短的时间进入内阁,在明代也是很少见的事情。

景泰元年遣迎上皇于居庸,进学士。——《明史·商辂传》

景泰元年(1450),商辂去居庸关迎接了被蒙古人放回来的朱祁镇,之后便马上升职了,成了翰林学士。

事情其实不复杂。商辂进入东阁学习,是明英宗朱祁镇有意培养,而他进入内阁,则是明代宗朱祁钰抛过来的橄榄枝。明英宗是为国选才,而明代宗其实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明代宗之前只是一个亲王,突然中了彩票,做了皇帝。而明代宗这个时候,是没有任何自己的私人班底可以用的,朝中的大臣要么在土木堡被蒙古人杀了或劫了,要么就是哥哥朱祁镇留下的旧臣,所以他只能一方面用于谦这样的新贵重臣来稳定朝局,一方面从干部储备梯队里选自己人。你就看明代宗让商辂去迎接回京的朱祁镇,明显就是很放心商辂啊,不怕他和朱祁镇会擦出什么火花。而在之后马上给商辂升职加薪,就是再上一层保险,彻底笼络商辂。

明代官员

很明显,商辂是明白自己现任老板意思的,所以他做事也很尽本份,也取得了明代宗的信任。

景泰朝,从一开始内阁里只有陈循,高谷两个人,到后来陆续补充了商辂,彭时,俞纲,江渊,王一宁,王文等一众阁臣,期间离职的,调任的,病逝的,回乡的,只有商辂是在内阁里待的时间最久的,并且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熬资历。

但取得明代宗的信任是一回事,商辂是不是愿意死心塌地一条道走到黑,又是另一回事。

景泰三年,“金刀案”爆发。所谓的金刀案,其实明英宗朱祁镇回北京后,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钰软禁在了南宫,这个能理解,权力嘛。有一天,有人举报两个太监,将一把朱祁镇的金刀带出了南宫。因为涉案人物敏感,明代宗就下令彻查。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偷盗案是吧?但如果朝史暮想告诉你,当时负责这个案子的锦衣卫指挥使最后要通过装疯来保命,你还会觉得这事简单吗?知道后来的”夺门之变“吧?知道朱祁镇的死党太监王振以前统管宫里的宦官吧?知道被软禁的朱祁镇受到层层监控吧?那么请问,这时候一把朱祁镇随身金刀被太监带出宫,意味着什么?朝史暮想下的结论就是,”金刀案“根本就是”夺门之变“的未遂事件,很有可能就是一次朱祁镇串联朝臣,意图复辟的未遂政变。

故宫一景

事情当然闹得很大,据说明代宗放出话来,一定要找出幕后主使。那这件事情和商辂有什么关系呢?

辂及中官王诚言于帝曰:“忠病风,无足信,不宜听妄言,伤大伦。”帝意少解。乃并下忠狱,坐以他罪,降为事官立功。杀瑶,锢浪于狱,事得不竟。——《明史·商辂传》

这里的“忠”就是当时的锦衣卫头子卢忠,“瑶”和“浪”指的是两个涉事太监。商辂在事发后,就劝明代宗,不要把事情搞大,不要有过多牵连。明代宗居然听从了商辂的建议,只是把几个当事人处理了,并没有深究。

从这段史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商辂对明代宗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也看到了商辂在对待“太上皇”朱祁镇上,是有保留的。

明代官员

当时明代宗帝位越来越稳固,朱祁镇的影响却越来越小,且受困南宫,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障,这个时候商辂替朱祁镇说好话,其实是有巨大政治风险的。但是商辂还是做了,这中间可能既有出于安定朝堂的考量,也有对朱祁镇曾经的私人情感,更还有商辂不想把事情做绝,留余地,留后路的政治智慧。

倚势而行的内阁辅臣,百密一疏的黯然离场

景泰朝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废立太子了。说真的,明代宗执政的八年,事情是真的多。

因为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所以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主持大局。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因为朱祁镇的太子朱见深,年纪实在太小了。但毕竟太子的奶奶孙太后还在啊。于是老太后就和要登基的朱祁钰签了份合同,内容是朱祁钰只能干一届皇帝,死后皇位要传给侄子朱见深。

朱祁钰是答应的,但随着权力的腐蚀,朱祁钰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毕竟朱祁钰自己也有儿子啊。所以朱祁钰就打算换太子,废了侄子,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明代宗朱祁钰又是给几个朝中大臣升官,又是让太监悄悄送银子,甚至不惜废了一个皇后。对了,商辂当时从皇帝那得到的贿赂金是五十两。

明代宗朱祁钰 像

商辂怎么做?换太子就换太子吧,商辂当时是在朝臣的同意换太子的”请愿书“上签了字的。

第一,现任老板明代宗朱祁钰,江山已经坐稳了,而且身体看起来也不错,还能继续执掌董事局;

第二,明代宗朱祁钰这人其实对大臣不错,又给钱又升官,只要不是涉及皇位的敏感话题,朱祁钰脾气都不错;

第三,当时虽然商辂已经是阁臣了,但是从朝堂的份量来讲,商辂影响力还不够大。于谦不用说,还有吏部尚书王直,王翱,礼部尚书胡濙这些人在,你就翻翻史书,这几个人哪个不是朝臣中泰山北斗的存在,这些人都签字了,商辂有的选吗?

但是,朱祁钰运气实在是差,没过几年,自己唯一的儿子,夭折了。

于是明代这帮大臣又有事情做了,吵嚷着要重新立太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明代宗朱祁钰的身体,开始变得越来越差,对朝政也越来越没有心思打理了。到了景泰八年,朱祁钰的身体已经很糟糕了,甚至看起来随时可能驾崩,而此时的大明王朝,都没有一个合法的皇位继任者。

明代官员

这个时候,已经是兵部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的商辂需要在这件事情上站队了,因为当时朝堂里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流言,什么要迎立京外藩王入京继位,什么废太子朱见深遇刺,什么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要兵变(当然,这个后来被证实是真的)。

商辂必须好好权衡利弊,因为这个决策可能引发的后果实在太大了。既要合乎祖宗礼法,又要能够稳定人心,安定朝局,最后还要保证自己切身利益。

景帝不豫,群臣请建东宫,不许。将继奏,辂援笔曰:“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闻者感动。以日暮,奏未入,而是夜石亨辈已迎复上皇。——《明史·商辂传》

商辂最后的决定,是请立废太子朱见深为继承人,给出的理由是,虽然朱见深不是明代宗朱祁钰的亲儿子,却是明宣宗朱瞻基亲孙子。话说的很诚恳。我们不知道当时明代宗是不是已经同意了商辂的观点,不过商辂已经写好了奏疏送到了礼部,准备在第二天正式在朝会上提请。可是,第二天商辂上朝的时候,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复辟登基了,“夺门之变”已经发生。

龙椅

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登基,改年天顺,接着便是一波人事大换血,商辂也随之被清洗掉,削职为民。很多人为商辂鸣不平,说商辂已经决定请立朱见深为太子了,按理说不应该受到打压。甚至连商辂自己都觉得委屈,在监狱里向明英宗上疏,说自己请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复储疏》还压在礼部的文案里,可以证明自己是向着复辟的朱祁镇的。

朝史暮想读到这里,就是一声叹息。你商辂难道连这点都看不清吗?朱祁镇自己复辟登基,和他的儿子被立为太子继承皇位,是一回事吗?儿子做皇帝,老子就一定高兴?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在绝对的诱惑面前,亲情?呵呵。

从明英宗复辟后,整个天顺年间,商辂都没有被起复。明英宗心里是有心结的,也许他可以理解在景泰年商辂做出的一件件事情,但理解归理解,能不能释怀又是另一回事了。

饱经沧桑的新朝重臣,冷雨送暖的担当老人

商辂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时,已经是成化三年(1467)了。

成化三年,这个时间节点其实是有内涵的。商辂是成化三年年初被召回北京的,原职复用,以兵部侍郎入阁。而成化二年的十二月,李贤刚刚在任上病逝。这不是巧合。

李贤是天顺朝后期的重臣,在“夺门之变”功勋三人组被打压之后,李贤几乎可以算是后来文官集团的领袖,明英宗朱祁镇对其言听计从。到成化年,李贤依然拥有庞大的朝局影响力。刚刚登基的明宪宗朱见深,显然不是李贤的对手,直到他熬死了李贤。

明宪宗朱见深 像

李贤死后,朱见深马上重新组建班底,商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朱见深想起来的。也就是在宪宗朝,商辂一步一步,做到了吏部尚书,做到了内阁首辅。简单说说商辂在成化年间遇到的几件政治事件吧,因为朝史暮想看到,在成化年的商辂,少了一些政治的算计,多了一些的人情冷暖。

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前是有过遗诏的,皇后钱氏以后要和自己同葬,因为钱氏对朱祁镇用情的确很深,也留下了很多伉俪情深的佳话。但是朱见深的生母皇贵妃周氏在儿子登基后,处处要压制钱氏。唉,女人的妒忌心,真的没话说。周氏不但搞了一个“两宫并尊”,还打算不顾夫君遗诏,在钱氏逝世后将其另葬他处。

商辂这次是出了力,与一班大臣联名上疏表示反对,提出反驳理由,并且给出一些折中的法子,比如把周氏也葬一起。未果,再劝,亦无果。然后商辂怂恿了礼部出面,带着一群大臣,去文华门去嚎。真的是嚎,一群大臣跪在文化门前,使劲地嚎啕大哭,据说哭声震天,从上午一直哭到太阳快下山,皇帝几次派人劝说都没用。最后明宪宗和周氏只能暂时让步。

如果说商辂这一做法,还可以归结于对先帝遗诏的执行,那么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商辂的恻隐之心。

故宫一景

我们知道,朱见深之前立过太子,不过也夭折了。后来临幸了一个宫女纪氏,又生下了一个皇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对于这段历史,其实蛮扯淡的,什么叫为了躲避朱见深宠幸的万贵妃之迫害,一直被后宫藏着掖着,直到六七岁才与朱见深相认。但这个真假,暂且不论。

朱见深与朱佑樘父子相认之后,商辂就劝朱见深立太子。朱见深说没问题,当年年底就把朱佑樘立为太子了。按理说,商辂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已经做到了,太子也立了,不用再多说什么了,但商辂还是上了一封奏疏。

初,帝召见皇子留宫中,而纪妃仍居西内。辂恐有他患,......上疏曰:“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由是纪妃迁永寿宫。——《明史·商辂传》

商辂多少还是听说过万贵妃在后宫的做派和对朱见深其他女人的残害。朱佑樘被立为太子之后,住进了内宫,而太子生母纪氏仍然住在原址。商辂担心纪氏受到万贵妃的迫害,就说太子需要母亲照顾,让纪氏搬过来和太子一起住。皇帝允许了。

明孝宗朱佑樘 像

不要觉得商辂这么做是多此一举,事实上,在商辂这封奏疏递上去一个月以后,一直健康的纪氏就忽然病重,紧接着就去世了。而在纪氏病重之时,商辂又曾向皇帝上言:“如有不讳,礼宜从厚。”且请命司礼监奉皇子,过妃宫问视,及制衰服行礼。

唉,一个太子的生母,死后丧葬事宜,居然需要一个臣子去提醒皇帝,这是何等的凄凉。而对于纪氏,朝史暮想相信,除了从礼法的角度去考虑外,商辂所做的事情,更是基于人性的温暖。一个看过帝王家兄弟相残,父子不睦的老臣,看到一个弱女子的无助与悲凉,动了恻隐之心,是完全正常。

最后,朝史暮想还想说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谦的平反,其实是商辂等人努力的结果。

这件事情,商辂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在成化五年,商辂为在“夺门之变”后,被明英宗朱祁镇清洗的一群朝臣平反,事情进行得不算困难;第二步,在成化六年年底,开始联合朝臣为于谦等人平反;第三步,在成化十一年,为明代宗朱祁钰争取到了客观的历史评价。

不要小看商辂做的平反这件事情,因为正是由于商辂等人的努力,景泰朝的功绩被后人正式地认可了,那些曾经因为政治斗争而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人,重新被历史所接纳,对于一个还在向前行进的王朝,对于每一位都梦想着忠君报国,青史留名的士子来说,是具有重大的历史积极意义的。

商辂 像

商辂作为当时一系列政治事件的亲生参与者,在其人生的后半段,本着客观公正的历史态度,本着对明代宗朱祁钰知遇之恩的报答,本着对曾经共事过的同僚的认可,终于在成化朝促成了对于谦等人的平反事宜,肯定了明代宗的历史功绩。朝史暮想希望大家知道,一段历史,如果连亲身经历者都不站出来揭露真相,那么这些老人在百年之后,又有几个后人会去真正关心真相呢?即使有,又如何去还原呢?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朝史暮想对商辂报以极大的敬意。

成化十三年,汪直横空出世,西厂创立。成化朝开始步入另一个政治生态,相应地,如商辂这样的老臣,要开始慢慢地不容于时代。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大话题。

成化十三年,商辂和一众同僚在压制汪直无果后,暗淡地退出了朝局,致仕回乡。十年后,成化二十二年,商辂逝世,享年七十有三。

朝史暮想以商辂为视角,分享了景泰和成化前期的一些政治事件,以及个人对商辂的一些剖析。一家之言,聊以解闷。相信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解的商辂。最后,朝史暮想引用明人对商辂的评语结束全文,“我朝贤佐,商公第一”而这个第一,就是因为那份人情味和那份担当。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相关推荐

​曾氏 字辈

​曾氏 字辈

178

曾氏 字辈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曾家板(35字) 入川后(19字):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一品佐朝衣、居志国栋樑; 英贤清大邦。 入川后:(74派起) 廷振文新、长品...

​纪晓岚和小月是什么关系?答案出乎意料

​纪晓岚和小月是什么关系?答案出乎意料

61

纪晓岚和小月是什么关系?答案出乎意料 铁齿铜牙纪晓岚连拍了好几部,把个纪大烟袋说成了玉树临风铁齿铜牙坐怀不乱,这乱弹琵琶,简直就是天翻地覆。且不说真实的纪晓岚是个“...

​贵州有什么方便带走的特产小吃

​贵州有什么方便带走的特产小吃

202

贵州有什么方便带走的特产小吃 贵州是有名的山水圣地、生态文明区,其孕育的美食小吃自然也是不少。可是,究竟哪些小吃是方便携带,可以带走送给更多的人分享的呢?下面我们就...

​关于“云轨”你知道多少?

​关于“云轨”你知道多少?

91

关于“云轨”你知道多少? 近年来,在国内媒体经常会看到有关于“云轨”的报道。确实,“云轨”是个新鲜事物,它是在城市化不断发展和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应用而...

​点焊机的储气筒是什么?-苏州安嘉

​点焊机的储气筒是什么?-苏州安嘉

131

点焊机的储气筒是什么?-苏州安嘉 储气筒是气路系统的辅助机件,用于稳定气压,在气缸动作次数频繁时,使用储气筒的效果十分明显,在 点焊机 ,凸焊机及对焊机的顶锻系统中应用...

​陈嘉男,会是下一个张小斐吗?

​陈嘉男,会是下一个张小斐吗?

101

陈嘉男,会是下一个张小斐吗? 陈嘉男,90后东北姑娘,科班出身,误打误撞进入喜剧界,各个综艺频道频繁地出现她的身影。 陈嘉男出镜率高,大家也对她熟悉起来了。给多数人的第...

​CAD倒角怎么画

​CAD倒角怎么画

151

CAD倒角怎么画 CAD倒角怎么画 问:CAD倒角怎么画? 答:在命令行输入CAD倒角快捷键CHA,CAD倒角怎么画的操作步骤还请看下文。 CAD当中倒角有两种方式。 1. 通过指定两条线的导角距离的...

​头部似虎的藏獒:虎头獒不怒自威,超霸气

​头部似虎的藏獒:虎头獒不怒自威,超霸气

69

头部似虎的藏獒:虎头獒不怒自威,超霸气 据国外权威网站排名了世界十大猛犬,有“屋脊云巅”“猛犬霸主”之称的中国藏獒秒杀日本土佐什和俄罗斯高加索勇夺榜首。 藏獒,名副...

​手把手教你如何刻字

​手把手教你如何刻字

132

手把手教你如何刻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刻字的大体过程,非常适合刚开始接触石刻的新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小做起。 首先需要找到载体也就是需要雕刻的材料,泰山石两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