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汽车子公司破产,下个倒下的会是谁?
导语:新能源行业繁华的背后,也存在不少焦虑与彷徨。
最近几年,中国新能源品牌一路高歌猛进,市场繁荣的背后催生出不少 " 乱象 ",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纸上造车的 "PPT 车企 "。如今,激烈的竞争加之补贴的退坡,使得大浪淘沙后,不少车企露出了其本来面目。
8 月 5 日早间,恒大汽车在港交所公告称,相关地方人民法院于 2024 年 8 月 2 日就相关附属公司(恒大新能源汽车及恒大智能汽车)破产重 整 进行听证,相关地方人民法院裁定相关附属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据悉,此次被申请破产重整的恒大新能源汽车(广东)有限公司及恒大智能汽车(广东)有限公司均为恒大汽车间接百分百控股企业,主营业务均为销售及制造智能汽车。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恒大汽车累计亏损已达 1108.41 亿元。截至 2023 年年末,恒大汽车资产总额为 348.51 亿元,负债总额 725.43 亿元,其中,借款 264.84 亿元;同期,恒大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1.29 亿元,远不足以覆盖借款。也就是说恒大汽车造车 5 年,累计亏损高达千亿。
实际上,中国新能源行业繁华的背后,隐藏着不少焦虑与彷徨。
01
锣鼓喧天的登场,悄无声息地离开
—
2022 年 10 月,第一家恒驰汽车门店在上海闵行区开业。一支舞狮队伍在锣鼓喧天的氛围里上蹿下跳,现场气氛格外热闹。
很多地产人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感到莫名的熟悉。在房地产举办的活动里,舞狮表演是标配。这样的元素出现在汽车门店前,仿佛像是在高调宣传它背后的 " 金主 " 恒大地产。
2019 年,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以 2100 亿元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三位。那年,许家印为恒驰汽车绘制了一幅广阔蓝图:计划三年内投入 450 亿元,在中国、瑞典等国家布局 10 个生产基地,同步研发 15 款新车,达到年产 100 万辆。
在一次供应商大会上,许家印豪情万丈,放出了自己的造车宣言:" 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繁华,最早要从 2013 年说起。那一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启动的元年。在国家、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减免购置税,个别地区不限指标以及无限行束缚等红利的驱使下,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就此掀起。
2015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首次超过 10 万辆关口,达到 17.7 万辆,同比增长 202%;2018 年突破 100 万辆大关,达到 102 万辆,同比增长 83.3%。当时在各类政策的帮衬下,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野蛮生长期。
之后在 2021 年,新能源销量首超 3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从 2013 年的 1.5 万辆,到 2023 年的 600 多万辆,规模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飞跃。
《华尔街日报》曾在 2018 年统计过,那时中国新能源车企大大小小数量超过了 400 家。但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认为,到了 2023 年能正常经营的新势力车企,最多剩 50 家左右。此外,他更是大胆预测,5 年之后可能只有 25 家,10 年之后可能只有 10 家之内。
现在回头来看,当年这些造车新势力背后的大佬们,不仅手握各种资源与人脉,来头更是一个比一个大。在他们的带领下,新势力企业飞速发展,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短暂高光时刻。
2017 年,前北京奔驰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裁付强成为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他在传统车企拥有超过二十年的工作经验,正因如此当时的爱驰被称为 " 最靠谱 " 的造车新势力。爱驰于 2020 年 5 月正式出口,先后登陆法国、德国等二十国,共出口 2600 辆新车。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曾任吉利控股的董事兼副总裁。当年,轰动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 " 吉利收购沃尔沃 " 事件,沈晖就是深度参与者之一。
有这样的背景,威马初创时期就站在聚光灯下备受关注。威马这个名字来自一个德语单词 Weltmeister,意思是 " 世界冠军 ",这也足以见识沈晖的野心。2019 年,威马销量仅次于蔚来,更是取得了新势力阵营排名第二的优异成绩。
此外,天际汽车董事长张海亮出身上汽,曾创造了普通员工逆袭上汽集团副总裁的经典案例。2016 年辞职加盟乐视汽车,乐视爆雷后,贾跃亭出国,张海亮接手乐视旗下的北京电咖汽车,2017 年改名为天际汽车。
天际汽车自 2020 年产品 ME7 上市后,当年销量不足 100 辆,首款增程式 SUV 电动车 ME7,定位比肩理想 ONE,被称为 " 半价理想 ONE",差不多的续航里程,一半的价格。
华人运通高合汽车的创始人丁磊也有着相似的职业轨迹,曾担任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汽集团副总裁等职位。他在 2017 年 8 月创立了华人运通公司,并率先推出高端豪华品牌高合汽车,并且致力于研发自动驾驶汽车技术。
众多大佬们的出现,也成功吸引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以亿为单位的投资奔涌而来。
资料显示,爱驰汽车有宁德时代、腾讯投资、滴滴出行等知名投资方的拥护,并获得了江西上饶市政府的资金支持。威马累计完成 12 轮融资,已公布的融资累计达 350 亿元;天际汽车更是被认定为长沙市政府激励扶持的车企;此外,高合还得到了江苏省财政厅和盐城市人民政府的资金支持。
然而,新能源汽车行业此后迅速迎来降温,各家现金流开始吃紧,还没挺到拼产品、拼价格的阶段,有些车企就已被自身的负重压垮了。2021 年,恒大地产爆雷,恒大汽车备受牵连,以至于恒驰 5 多次交付跳票,最终交付后也是投诉不断。除此之外,还有人去楼空的爱驰,被法院强制执行的威马,鼓励员工寻找就业机会主动离职的天际。
短短五年时间,超过 400 家新能源车企消失了。它们之中有的是靠 " 拿来主义 ",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的是宣传不到位,并未在短时间内建立消费者的认知;也有是因为产品质量生产工艺不过关,引得消费者大量投诉;当然了,其中也有小部分单纯是盯上补贴的投机者。
整体来看,这样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的必然阶段。活下来的车企大多拥有很多共同点,比如稳定的现金流、不断提升的销量、精准的产品定位、符合消费需求的技术路线等等。
然而,就目前来看,当下大部分新能源车企 " 活得 " 并不算好。
02
新能源渗透率超 51.1%,车企还不赚钱?
—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7 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 172.0 万辆,同比下降 2.8%,环比下降 2.6%;今年以来累计零售 1155.6 万辆,同比增长 2.3%。同时,7 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 51.1%,较去年同期 36.1% 的渗透率提升 15 个百分点。
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 87.8 万辆,同比增长 36.9%,环比增长 2.8%。2024 年 1-7 月零售 498.8 万辆,同比增长 33.7%。具体新能源品类来看,BEV(纯电动汽车)零售 48.2 万辆,同比增长 14.3%;PHEV(插电混动汽车)零售 39.6 万辆,同比增长 80.4%。
7 月国内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更是高达 73.9%。看到如此高的新能源渗透率,你可能会认为,新能源汽车特别赚钱吧!错了,通过上市公司公布的财报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新能源车企其实并不赚钱。
特别是在过去的 2023 年," 价格战 " 似乎成贯穿汽车行业全年的话题,在价格战的影响下,各大车企不断通过降价让利来吸引消费者,通过财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利润部分也都出现了不小的波动,有的车企净利润大幅增长,有的亏损则进一步扩大。
2023 年,比亚迪总营收为 6023.15 亿元,同比增长 42.04%;归母净利润为 300.4 亿元,同比增长 80.72%。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收入为 4834.53 亿元,同比增长 48.90%,毛利率为 23.02%。
比亚迪营收和净利润均大幅增长,主要源于其汽车业务的快速增长。2023 年全年,比亚迪累计销量突破 300 万辆,达到 302.4 万辆,可谓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作为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成员,理想汽车在 2023 年不仅营收大幅增长,而且成功实现了盈利,为 118.09 亿元,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第一个实现盈利的。这得益于理想 L 系列产品销量持续走高。2023 年,理想汽车推出了理想 L7、理想 L8 Air 版、理想 L9Pro 版,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矩阵,满足更广泛的家庭用户的出行需求。
财报显示,2023 年理想全年卖出了 37.6 万台新车,营收入达 1239 亿元,同比增长 173.48%;归母净利润 117 亿元,同比增长 681.65%。理想的业绩也相当出众其中全年毛利率达到 22.2%;车辆毛利率达到了 21.5%,也就是说卖出一辆车能赚 3.1 万元,这样的毛利率仅次于特斯拉。
理想一直专注于大尺寸 SUV、增程性能和舒适乘坐体验,解决了不少中国家庭用户的痛点,甚至被称之为 " 年轻家庭的首选奶爸车 "。
然而,其他造车新势力们,即便是头部级别企业,比如蔚来、小鹏、零跑等,却仍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3 年,蔚来汽车亏损 226.55 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 44.8%;小鹏汽车亏损为 103.8 亿元,同比增加了 12.4 亿元。零跑汽车亏损为 42.16 亿元,较上年的 51.09 亿元有所收窄。
当前,汽车行业内有一个普遍共识是:短期内,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电动汽车仍然是一门 " 亏钱 " 的生意。毕竟,即便放眼全球,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目前再没有几家能真正在电动车身上赚到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陈士华表示,他对 " 不赚钱 " 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车企财报显示亏损与企业长期投资、战略布局息息相关。研发、投建新厂和新项目以及长期使用的各种配套服务等资金投入都可能在一定时期之内从财务数据上显示为亏损。
" 卖一辆车亏几万 ",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新能源车发展初期的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然而,从造车新势力出现至今已有 10 年时间,究竟该亏损到何时才是头?
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盈利有一些共性因素,那就是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但这两项优势背后,则是因为他们对于市场需求能够完美把控,并将大幅影响产品体验和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每家汽车企业都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平衡研发投入,以更好实现成本控制,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不过,在车市竞争加剧、企业有量无利的大背景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自 2024 年开始的三年里,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又一轮 " 大洗牌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做支撑,很可能走不到之后的下一轮竞争。
03
结语
—
新能源车虽然准入门槛低,但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其实并不容易。经过前几年的大浪淘沙,多家新能源车企已经被淘汰出局,存活下来的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则日渐壮大。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曾说:" 汽车市场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只有在快的过程中才能超车。" 每个企业都想把市场做大,但市场终归是有限的。伴随着行业巨头的崛起,一定会有企业被淘汰。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 " 内卷 ",车企之间的竞争方式也变得更为多元,是技术、产品、服务、营销、资金等方面的多维度竞争。我们相信,优胜劣汰将很快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
目前的中国车市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 100% 保证自己不会被淘汰。
接下来离场的会是谁呢?是深陷亏损泥沼,无法实现销量规模的新能源车企?还是那些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堪忧,引得消费者投诉维权的车企呢?
不知道在屏幕前的您心中,这道题是不是已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