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16世纪的欧洲社会发展是什么样的?
14—16世纪欧洲的社会发展最为显著的标志性事件及为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崛起等,这也意味着欧洲进入了近代时期。
14世纪开始,欧洲已经开始了转变,封建社会逐步衰落、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不断下降,人们期盼崭新的时代来临,也期待新的统治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希望。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宗教改革、灾难性的意大利战争、欧洲对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等等。
德意志是宗教改革的发源地,随后在西欧掀起了一场大规模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和变革。尽管这场变革活动是由资产阶级发起的,但支持民众众多,大量农民和城市平民纷纷加入其中,乃至部分贵族也积极配合。这场宗教改革给天主教派及其内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其教派中出现大量分歧意见,基督教新教派也从中脱颖而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权力之一就是控制普罗大众的精神思想,这也引发了群众的不满,想要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的意愿十分强烈。
随着人们思想的发展,天主教会控制人们的学说例如“原罪”说和“救赎”理论,强烈引发大众的抵抗心理。另外,由于教会管理不当,弊端丛生,贪污腐败严重,这也成为了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人文学者们对教堂的腐朽与黑暗进行了披露,从而使基督教的思想界开始了一场变革。新的资产阶级渐渐强大起来,他们对于天主教能拥有一定的特权以及大量的经济收入感到非常的不满,他们既不愿意忍受这种压力,又想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他们试图颠覆教堂在财政上的优势。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权利实则为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除了推翻教会的特权和世俗统治外,另一个改革原因就是要反对天主教带来的精神压迫。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11555年,帝国各方签订《奥格斯堡和约》,新教取得合法地位,宗教改革取得初步胜利。整个改革过程主要有两段过程:第一段(1517—1525)为宗教改革的兴起和发展。1520年马丁·路德出版了一套关于与宗教变革的文章,其思想理论主要是“因信称义”,即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第二段(1525—1555)为宗教改革的高潮,随后进化为后期的战争阶段。1525年,在闵采尔的倡导下,出现了反对封建势力的运动,随着起义的逐步壮大,形成了抵制德意志内部封建统治的运动。路德在1526年后,将精力集中在《圣经》的翻译以及教派的工作中。马丁·路德的变革推翻了天主教的思想和统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提倡人本身的角色和思想,让人格和个性在信仰中得到体现。
从根本上讲,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抗争。宗教改革使天主教的声誉与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天主教管辖范围的大量钱财和土地丧失,致使教会的权力被限制。与此同时,欧洲他国也分别建立了新教,如英国、荷兰、部分德意志等地区。天主教虽有不甘,采取各种措施打压“异端”,但终究势力受到严重影响,垄断形势彻底被打破。
经济方面
16世纪在欧洲商业上发生了的重大改变。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欧洲资金流动和国际贸易趋势的急剧扩张,商品的种类、数量和贸易量的快速增长,从而引起了商业的本质和经商模式的变化。欧洲的经济变革与新航路的开辟息息相关,新的航线和新大陆的发掘,不但为早期的地中海贸易提供便利,更是使东西两国之间的贸易创造了新的道路,进而延伸至世界各地。
所谓“大航海时代”,是15—17世纪全球范围内,特别指在欧洲掀起的一场大规模跨洋活动以及在地理学范围上的重要发现。探索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互动,同时也促成了许多新的商业线路。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商业利益所带来的殖民地统治也随之兴起。冒险家们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一步,同时也增长了更多的地理学知识,更大力发展了欧洲的海上商路,这也成为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环节之一。虽然地理大发现在历史上来说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国家,尤其是被殖民国家,也因此经受了苦难。
地理大发现兴起的动因,源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经济结构由农本向重商的转变,谋生的自然经济转变为谋利的商品经济以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我扩张内在冲动,以及因优胜劣汰而产生的竞争压力,使得经济活动必然要突破地区与国家的局限而扩张成一种国际行为。
从动因来看包括经济上和精神上。一方面,经济上是商品的需求,西欧对东方国家的货物有着极大的渴求,如香料、丝绸等。但巴耶济德二世统治时期,在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之后,苏丹禁止了欧洲国家对于陆上线路的使用。面对停滞的商路与财富,欧洲人不得不寻求新的道路与东方继续通商。同时,在《马可·波罗行记》传播到欧洲后,东方国家更像是一个神秘多金的存在,很多人都怀抱着寻找东方黄金的梦想。
另一方面,欧洲各国支持冒险家的另一大原因,即为传播基督教。基督教的“普世思想”和“天命论”潜移默化的鼓励着教徒们前往东方,为基督教传播开辟新的摇篮。而其所倡导的“人本精神”则体现出了资产阶级的个体的积极进取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这也是促进教徒们远洋航海探索重要动力。
从当时的外在情况判断,16世纪的发展为海上探险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航海技术的提升与远洋武器装备和战术的水平,使得冒险家们具备了远洋探索的能力。伴随着西欧诸国专制政府的支持与商业的进步,以及其弘扬基督教信念的宗教热情促使了大航海时代的繁荣景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早期开始殖民的国家,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
1493年,罗马主教将亚速尔群岛及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将西部领土归为西班牙所有,而东部领土归为葡萄牙。通过对新发现地域的重新规划,两个国家就获得了这一地区的所有权。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了《西拉斯条约》,从非洲至印度线路的所有商贸点都归葡萄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