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写《林海雪原》始末)
《林海雪原》的创作来源于曲波亲生经历
曲波1923 年出生于山东省黄县, 少年时期念过5年私塾。1938 年他只有15 岁就参加了八路军, 转战于胶东半岛各地, 曾经担任连队的文化教员、指导员等职务。1943 年进胶东公学学习, 毕业后在胶东军区报社任记者, 后任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大队长。
1945 年10 月, 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在支队长田松带领下, 从山东龙口登船赴大连进入东北。田松支队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 田松任军区副司令员 (《林海雪原》田副司令的原型) , 曲波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 当时年仅22 岁。在此期间曲波如同《林海雪原》的少剑波, 带领一支小分队进入牡丹江地区深山老林, 参加了惊险的剿匪战斗。这段战斗生活经历成为他创作《林海雪原》的素材。
张勇手在《林海雪原》中饰演参谋长少剑波
1954 年6 月, 曲波因反对学习苏联推行“一长制”受到批判。曲波在写检查中经常想起在牡丹江剿匪中牺牲的战友。后来曲波在《林海雪原》的后记中写道:“及抵家, 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 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 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 这一切, 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 也没有享受到, 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 在最艰苦的年月里, 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曲波激动地写下了一句话:“以最深的敬意, 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后来此话便成了《林海雪原》一书的献词, 也是《林海雪原》创作的开端。
曲波与妻子刘波
1955 年的春节过后, 曲波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林海雪原》的创作。《林海雪原》书名开始叫《林海雪原荡匪记》。曲波写小说只有妻子刘波一个人知道。妻子刘波是和曲波同年参加八路军的老战友, 在一个部队工作多年, 当时担任齐齐哈尔铁路局中心医院副院长。
曲波写《林海雪原》时还不懂那些高深的文艺理论, 心里也没框子, 想啥写啥, 有时1 天写1 万字。到了星期天, 刘波带4 个孩子到公园玩, 让曲波在家安心静心写作。夫妻俩一个写一个抄写, 在齐齐哈尔工作期间就完成大部分章节的写作。1955 年6 月曲波调任北京一机部第一设计分局 (即后来的一机部第一设计院) 任副局长, 继续在保密状态下写《林海雪原》。
1956 年秋季的一天, 曲波抱着1 个大包袱, 和妻子刘波偷偷摸摸坐上公交车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次曲波没有乘坐单位配备的汽车, 他不想让司机知道他的行踪。包里藏的是刚刚完成的40 万字小说, 名字叫作《林海雪原荡匪记》。到了出版社, 曲波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 告诉编辑, “稿子不成, 给我家里打电话, 我来取。”20 天后, 曲波接到出版社电话叫他去一趟。到了出版社他心灰意冷地对编辑伸手说:“拿来吧”, 没想到拿来的不是退稿, 而是作品很好可以发表的消息。出版社审稿编辑龙世辉通知曲波:“我们确定要出版你的小说, 但需要做一些修改。”在出版社的帮助下, 曲波完成了稿子修改, 作品的名称最后确定为《林海雪原》。
1957 年7 月《林海雪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后来《林海雪原》又出过多种版本, 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京剧, 并被译为英、俄、日、挪威、阿拉伯、越南、蒙古等多国文字。1958 年曲波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9 年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提议曲波回部队工作, 曲波重新穿上了军装, 任总政文化部副师级创作员, 被授予上校军衔。
1964 年, 改名为《智取威虎山》的这部戏在北京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正式演出。《智取威虎山》由此成为八部“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之首。1968 年, 《智取威虎山》被确定成为八个“样板戏”电影计划中的第一部。
《智取威虎山》的走红没有给曲波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他在1964 年京剧《智取威虎山》开始踏上样板之路的时候再一次脱下军装, 转业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在“文革”中他和其他老干部一样接受批判和审查。他的厅局级级别从32 岁干到退休没有提职。
2002 年6月27 日曲波悄悄地走了, 只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林海雪原》。人民没有忘记曲波, 2009 年10 月, 由人民网和铁道部联合举办的“共和国铁路楷模”评选活动中, 曲波当选为“共和国铁路楷模”。曲波妻子刘波代表曲波参加了“共和国铁路楷模”表彰大会。被人们称为《林海雪原》“小白鸽”的刘波离休前是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90 岁高龄时, 还于2014 年12 月会见了《智取威虎山3D》的导演徐克, 并在片场合影留念。
《智取威虎山3D》导演徐克和曲波夫人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