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秀美江西, 美丽乡村的变化千烟之村:婺源汪口古镇
婺源旅游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起步、放活和整合三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市场自发到政府主导,从社会分散经营到资源整合运作的两次跨越,开创了乡村旅游“婺源模式”,各项旅游指标逐年攀升,位居全国旅游强县前列。一:乡村的发展与保护“婺源归来不看村”,婺源有大大小小村落1400多个,其中古建筑是其发展乡村旅游最具含金量的家底。如何在城镇化的现代语境中保留一份原汁原味的村落文化,打造乡土韵味十足的田园风光?1.婺源通过对古民居进行收购、对村民自主开发的景点予以补助、以旅游资源入股、参与农家乐和农特产品经营、提供景区公益岗位、从门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给镇里村里划拨经费、给群众分红等多种途径,让当地群众增加收益,妥善处理好了旅游开发与当地群众的利益关系,调动了村民参与旅游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2.婺源景区农民依托村落景区的发展,在婺源旅游股份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有序经营茶叶、砚台、竹木工艺品、特色风味食品、干山货等生态特色物产,有效解决了古村落既作为景区又作为农民生产生活区的矛盾。3、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特点,依托农家乐的形式,形成一地一特色的农业及生态条件,开展旅游活动。农民是经营主体,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乡村旅游无论哪一项,都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婺源的乡村旅游全国闻名,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景区与农民共建,利益与农民共享,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二,婺源是如何保留住青山绿水生态是自然对婺源的馈赠,婺源率先在全国创建了193个自然保护小区,完成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180万亩,绿化公路500多公里。2009年以来,婺源还在全县范围内十年禁伐天然阔叶林。如今,婺源森林覆盖率高达82.6%,成为亚洲越冬鸳鸯最多的地方,绝迹近一个世纪的珍稀濒危鸟种黄喉噪鹛在这里繁衍生息。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婺源深入实施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努力做到“十个全部”:全县1487个自然村全部聘请保洁员;全县3000多家农家乐全部建设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所有绘画写生景点全部要把油彩污水集中处置;所有矿山全部进行环境恢复治理;所有被纳入保护范围的古村落、古建筑全部不允许擅自改建拆除等。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了守护安宁旖旎的田园风光,婺源月亮湾景区谢绝了投资数十亿元的旅游休闲度假开发项目。婺源生态工业园对有污染的企业也一律说不,近年来,关闭近200家高耗能污染企业。了解内情的人无不夸道:虽然婺源在招商中看似放弃了数十亿元的投资,实则掘到了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的“另一桶金”。婺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纷至沓来,5年来游客增长都达20%以上,在2014年,婺源县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两个主要指标更是分别增长27.4%、27%。秀美江西,美丽乡村汪口
一,汪口古村的背景汪口位于婺源县东江湾镇的西部,离县城紫阳镇23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镇84公里。往南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清山58公里。向东到皖黄山101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历史上被称为“千烟之地”的汪口,如今仍有500来户,1700多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住房,仍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明清时期,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上商业交通的物资集散地。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古山林、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渊源。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的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
二:古建筑保护汪口众多的古迹中,俞氏宗祠被古建专家誉为\"艺术宝库\"。宗祠建于清乾隆九年,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饰以雕琢,有各种图案,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宗祠构造十分宏大巍峨,主祠堂高达三层。俞氏宗祠是婺源现存祠堂中较为完整的一个,有差不多三百年历史,俞氏宗祠的雕刻装饰精致华美,可谓婺源之最。系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系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具特色,丰富多彩,吸引不少的中外摄影游客。被国务院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一。三:汪口村民生活变化江湾镇汪口村,全村共有464户,人口1646人,下辖13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耕地3702亩,林地38657亩,面积11.02公顷,汪口现已建成集古文化、生态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使全村从单一的经济结构走向集旅游、加工、商贸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年接待游客已近10万人次,近年先后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2016年以来,江西婺源在打造“景在村中、村在景中、村村是景区”的活动中,发挥基层党员带头作用,将党建工作融入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和美乡村的全过程,引导村民发挥勤劳实干、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了保护汪口古村的古建筑不被破坏,当地因地制宜在该村的对面打造了一片新区,“新区”离开古村落,有现代气息,风格上却不与古村落冲突。“新区”人是村里先富出来的人,他们观念新,有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新区”人主要从事新行业。虽然也有一亩三分地,有菜地果园,但到“新区”后,开起了“农家乐”,开起了竹雕店,开起了小旅馆,当门吆喝,生意很好。“新区”面对的是前来旅游的车流人流,游人从他们身上看见了古村落的新潮流和新面貌。“新区”有一家“有鸿雕刻厂”,厂长俞有鸿就是汪口村人,他在新村购买了一块地,建起了一幢漂亮的楼房,一楼前厅辟了木雕展览厅,既展示他的木雕产品,又是一个销售窗口。“新区”处处见“新”。“新区”有五六十户人家,住的房子是村里最新的,流出去的生活用水和垃圾也是“新”的。每家每户的粪便都经过了处理,再流入一个大化粪池,进行最后一道清洁处理后才外排。“新区”流淌着文明新风,乡风文明,从“新区”村民的脸上读出来了,从干部和村民的闲聊中感觉出来了。几年前,汪口村拿出这块高地规划新村,村民中有些议论,说是村干部在炒房地产。所以村里几名主要干部都自律,不到新村要宅基地。我特意来到程银富狭小的家中,他妻子正在做豆腐,是1700多人口的汪口村有名的“豆腐嫂”。“汪口古村落规划是请安徽一个设计院设计的,现在村的老街上要建新房,须经县里六个部门同意后,才可以建。四:道路的变化: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公路建设品质,让游客畅游“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加强道路建设助力乡村游,已完成路面养护大中修63.08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2.1万米,改造危桥6座等。“目前,我们正开展重要旅游公路‘建、管、养’工作,努力把公路打造成为一道景观,按照省公路科研院和中交第一设计院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还添加了一些文化元素。婺源县按照“一段一景、一路一景”的要求,采取“高乔、中灌、低花草”的立体模式,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公路美化效果。除了扮靓公路景观,该县还建设公共场所,方便游客逗留赏景拍照。“这个停车场已经建好,可同时停放20辆小车。”在省道S201沿线汪口村,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按照景区标准建设观景台,让人们登高拍照,确保安全。”汪口古村碧水环绕,景色迷人,是婺源一个标志性景观。过去,人们在这里停车拍照,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婺源以创建省级示范路为契机,投资建设停车场、观景台!历史上被儿为“千烟之地”的汪口,仍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古村廓处于丘陵地带,村周青山环抱、绿水依流。有诗云:“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景色十分宜人。
汪口自宋清代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中:有进士5人,举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员36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故有“书乡”之称。
汪口古村落由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大观年间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因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始迁者为期后裔如水绵长,又名“永川”。民俗和民间艺术汪口村有敦厚淳朴的地方民俗文化。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所有传统节日,有着十分隆重丰富的祭祀和娱乐习俗。正月要举行打字虎比赛,建有拱文亭、文昌阁等供文人墨客集会、进行吟诗作对的专门场所。一年之中,有36天要举行各种全村性的祭祀与娱乐活动,内容包括祭祖、祭神、灯彩、唱戏、同年会等等。汪口村至今仍在使用的方言里,保存着大量古徽语词汇音韵
古街建筑均砖木结构,粉墙黛瓦,有二至三层和三进规模。官路正街上的老屋,一般不设庭院,只有店面、客座和橱房设施。据《婺源县志》载,汪口古为重要的水陆码头,“通舟止此”。明末清初时期,沿街家家设店,商旅辐辏,裕丰同茂、悦来和德通、以及裕馥隆、发芬源、等老字号店铺茶号鳞次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