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挂千帆,满舵向何方?
文|科技新知
华为是不甘心做老三的。
5 年前的夏天,鸿蒙 OS 正式发布," 套壳安卓 "、" 换皮 EMUI" 的质疑声不断。直到次年 9 月,HarmonyOS 2.0 的更新,才让大众逐渐改观。
质变姗姗来迟。去年 8 月,HarmonyOS 4.0 版本发布的同时 Harmony NEXT 官宣," 纯血鸿蒙 "、" 原生鸿蒙 " 成了新的期待。
2024 开年,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发布全员信,强调要加速原生鸿蒙应用建设,同时鸿蒙生态千帆启航仪式在 9 大城市会场举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势,昭示着今年将是鸿蒙生态最重要的一年。
替代安卓、超越 iOS,站稳脚跟之后的鸿蒙,能用纯血版为智能硬件领域带来多少新意?又会对华为乃至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鸿蒙元年里的其他友商该当如何应对?
原生鸿蒙织起 " 朋友网 "
对于所有系统来说,兼容基于其他系统打造的应用软件,只是过渡期的务实选择,不能发挥系统的真正潜力,鸿蒙也不例外。
要想建立起鸿蒙系统的独立生态,需要布局专为鸿蒙开发的原生应用,提供更为流畅、稳定、高效的用户体验,这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操作系统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让鸿蒙赶上的是,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各平台用户增长乏力,不得不开辟新的市场。而华为的王者归来,又处在逆势增长阶段,鸿蒙这块土地足够肥沃,自然能够吸引到不少橄榄枝。甚至华为为鼓励原生应用开发,还会对鸿蒙版 App 给予流量扶持。谁做得早,谁就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去年 10 月以后,每周华为都会宣布新的主流应用启动鸿蒙原生开发,从阿里系的钉钉、支付宝,到搜狐、新浪、360,再到麦当劳、爱奇艺、京东等等,短短两月时间内,就有超百家头部互联网应用厂商牵手鸿蒙。
鸿蒙生态初步解决了此前被广为诟病的 " 南北向 " 应用、芯片配套缺乏的问题,终于得以在 iOS、安卓之外立足。
除了用户生态侧,开源鸿蒙也有动作。今年元旦,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发布了开源鸿蒙 OpenHarmony 4.1 Beta1 版本代码,该版本开始提供首批 API Level 11 接口。
API 接口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基础应用接口,被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网站、应用、软件等信息化工具之中。因此,开源鸿蒙此举意味着开发门槛将会进一步降低,进而会使鸿蒙应用尤其是一些小工具类型的应用大规模出现。
鸿蒙系统还得到了来自高校、开发者方面的助力。据了解,目前多家高校已经设立鸿蒙班,开展鸿蒙系统相关课程,鸿蒙生态开发者已经超过 200 万,社区共建者超过 6200 名,贡献代码量已经超过 1 亿行,相关生态正在迅速布局。
而有了这些铺垫,2024 年就有大可能迎来一大波鸿蒙生态应用的爆发。此前有消息显示,PC 端的鸿蒙操作系统也已经接近完成,还有网友晒出了鸿蒙系统的测试使用图,并表示 PC 鸿蒙将会拥有不亚于苹果 macOS 的流畅度,还能与华为其他设备打通,实现多屏协同。
鸿蒙发展至今," 非自研 "、" 套壳 " 的声音几乎消失殆尽,使用自研纯血内核,构建区别 iOS 和安卓的自有生态也成了华为的核心目标之一。但独木难成林,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鸿蒙的起步才算刚刚开始。
一家互联网企业的鸿蒙开发负责人向「科技新知」表示," 以华为的投入,四五年时间基于 Linux 内核打造一套操作系统,问题不大。但研发只是迈出了操作系统的第一步,打造生态才是最难的,个人开发者愿不愿意加入,企业愿不愿意搭一套班子,用户体验怎么样,下游有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用生态才是最难的。"
第一步易,第二步难
2022 年 5 月,鸿蒙之父王成录离任华为。之后被外界所忽略的变化是,鸿蒙的目标似乎不是替代安卓,成为新的行业级开放平台,而是塑造华为自己的一个端到端的系统,像苹果那样成为软件硬件一体化的产品公司。
前不久 TechInsights 发布了一项预测,2024 年起鸿蒙将会成为中国市场上第二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依据是 2023 年苹果 iPhone 的销量约为 4500 万台左右,而华为手机的销量约为 3000 万台。
鸿蒙超越 iOS 指日可待,显然有些过于乐观。这个标准的复杂之处在于存量用户。苹果几乎整个商业模式都基于一套 OS 系统,无论 Mac、iPhone、AppleWatch 等等,软硬件的长期沉淀早已使其成为一艘万吨航母,鸿蒙生态想要短时间内完成从舢板到大船的进化,还要尊重客观现实。
此外,对于其他手机厂商来说,本身对华为也有所防范。华为考虑到自己的硬件产品,并没有百分之百将鸿蒙操作系统的能力开放出来,仍保留了一些核心竞争力。毕竟放出来的代码越多,意味着其他厂家上车的难度就越小。
一位华为开发者表示,目前华为捐献的代码量占整个代码量的 90%。最核心的代码、新版本的发布,每个版本的技术特性基本还是华为说了算。
国内市场很多与生态场景相关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平台系统,美的、格力、海尔、百度等等,这些在场景落地上本就拥有大量用户基础的企业,也很难轻易放手。
大部分用户 95% 的日常需求基本都能在 Top1000 的应用中得到满足,但剩下 5% 的需求,则需要数百万的开发者和应用来支撑。
至于一些腰部以及小众厂商是否愿意融入鸿蒙生态,主要取决于两个核心驱动力:厂商需要仔细权衡成本和收益,确保经济上的可行性。这包括公司组建专业团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原生应用的开发,并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终端用户来承接这些应用。其次,厂商会关注这套系统能够应用到多少场景,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移动应用开发中面临的一些常见挑战。
一位安卓开发工程师就表示:" 目前,不太可能有大量公司会投入巨量资源去进行 HarmonyOS NEXT 的开发,至少现阶段是这样。对于开放者来说,足够的用户和商业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去年 9 月鸿蒙原生应用全面启动前,就曾有过一波鸿蒙开发潮。2021 年 Harmony OS 2.0 正式登陆手机平台后,包括微博、小红书等均开发了鸿蒙版。但根据后续跟踪反馈,这些应用的更新周期有时长达 1 个月以上,有些甚至已停更半年。但同时期,安卓和 iOS 版则依然保持着一到两周的更新节奏。
另外一些开发者也直言,一些大版本更新基本也都是优先安卓和 iOS 版,然后才会考虑是否适配鸿蒙。此前两年多的时间里,对于鸿蒙系统的更新,绝大部分更新都是修复 bug,或者为应用接入华为新增的 API 或新特性,很少有大版本的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宣布开发鸿蒙原生应用的厂商大多是以合作的形式,例如钉钉启动鸿蒙原生开发时,官方称之为 " 鸿蒙合作签约兼钉钉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启动仪式 "、" 阿里旗下钉钉宣布与华为达成鸿蒙合作 "。这意味着,开发行为是以公司层面的合作为主,存在一些有形或无形利益上的置换。
而在安卓和 iOS 平台,开发者几乎都是主动开发、自主运维,鲜少出现 " 某某企业与谷歌 / 苹果达成合作开发事项 " 的例子。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鸿蒙目前对开发者的吸引力还相对有限。
坦白来讲,作为一个产品 " 生态 ",鸿蒙也刚刚解决了 " 能用 " 问题。而从 " 能用 " 到 " 好用 ",这之间的距离仍然相当长。所以对华为来说,鸿蒙目前迈出的只是第一步,不过行业里的其他友商,也需要尽快找到应对之道。
抢量,抢爆款
站在行业角度,无论是什么系统,最终拼的还是爆款应用和终端出货,这也是其他厂商的机会。
鸿蒙的成功不仅仅是引入微信、小红书、网易这种成功大开发者,更需要 AI 背景下的颠覆者、革命者。
事实上,大模型全面爆发,手机厂商和芯片公司也找到了内卷的新方向——把 AI 大模型植入手机。去年下半年,从国内的华米 OV,到海外的三星,都紧锣密鼓地亮出了 AI 大模型。并且从各家的发布会上也可以看到,AI 大模型和新 OS 的发布往往相伴而行。
vivo 的蓝心大模型和蓝河 OS,小米的自研大模型与澎湃 OS,荣耀的自研端侧大模型与 MagicOS 8.0, 虽然消费者层面的感受还是 " 雷声大雨点小 ",但在「科技新知」看来,这是一个确定性的趋势且市场潜力巨大。
另外站在消费者角度,手机厂商最重要的不是去选择自研或者合作、参数大或小的 AI 大模型,而是选择真正设计好大模型在终端落地的产品和场景。
目前从这方面来看,各个厂商其实还处在同一起跑线。
一个变化明显的细节是,此前手机厂商的 " 操作系统 ",更多是针对智能手机产品的,例如小米的 MIUI、vivo 的 OriginOS、OPPO 的 ColorOS、荣耀的 MagicOS 等。2023 年以来,各家发布的新系统,更多会隐去 " 操作 " 二字。
看起来比较混乱,但实际上厂商们在做的是自家生态内产品的打通、联动,强化协同场景下的产品体验,实现服务的流转和跨设备闭环,以此增强自身与苹果 iOS 生态以及鸿蒙生态之间的竞争力。
" 服务流转、跨设备协同 ",已经成为了各家厂商发布会上都不会缺席的高频热词。
但目前的格局是小米发力最早、布局最广,华为的鸿蒙近年动作不小且乘上了哀兵必胜之势,OPPO 和 vivo 也都在做着小踏步的尝试。
通过自身闭环生态,可以帮助手机厂商们打开智能手机以外的更多营收增长曲线,将用户留住。不过这也十分考验厂商构建 AIoT 产品的规划实力。
另外,纯血鸿蒙的迭代也意味着华为手机的全球化会更艰难。
海外消费者对于 GMS 服务的依赖很大,与谷歌隔离的新系统难以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一位 IDC 高级分析师认为,不兼容安卓的鸿蒙,大体会遵循先国内、后国外的发展路径,先物联网设备再智能手机的发展策略,并且应该会逐步过渡。
但外界的关切是,不兼容安卓的鸿蒙系统,在海外会成为一座孤岛吗?如何解决就要看华为对全球开发者的扶持力度,但这显然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024 年的智能终端市场必然会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但可以确定的是,聚焦在硬核技术创新和生态方面的较量会愈发激烈,其中以 AI 大模型为主的新应用、新服务,将成为争夺重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玩家都有不能输、不会输的理由。
鸿蒙当然不想做第三,但不想做第三的也不只鸿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