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禁书《商君书》到底讲了什么?
如果说有一本书成为千古禁书的话,那《商君书》一定是其中最为耀眼的那一刻明星,封建时代,《商君书》都是统治者必读的书,而民间是禁止的,究极根本原因,是本书将愚民、重农、养战、禁书、重罚等事宜,讲的一清二楚。
商鞅推行变法之后,秦国遍地都是缺手少足之人。
秦始皇更是推行了焚书坑儒,遗臭千古。
不过历朝历代,都将《商君书》作为统治者必读书籍,也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在过去封建时期,400年基本是一个王朝的统治时限,这主要取决于粮食产量、土地的制度。
首先是土地。最开始人口少,土地都是自己种。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乡绅、士大夫、朝廷官员的集中,土地逐渐由农民转移至这些人手上,成为了富人的工具,种田只够自己吃的。
其次是异族入侵。几乎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会有异族入侵的面孔,比如唐朝的草原部落就是影响了其稳定性的关键。
最后是科技不发达,无法抵御自然灾害,他们认为这些自然灾害就是一个朝代灭亡的天象。而有了这个心理加持,自然增强了他们起义的决心,那么一个王朝在接连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自然“命不久矣”。
一、原文: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注解: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百姓愚昧迟钝就安居不迁移,那些摇唇鼓舌迷惑农民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就一定会去务农了。愚昧无知、性情浮躁多欲念的人也能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了,那么农民就一定会安心务农。农民安心务农,愚昧迟钝的人也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二、原文: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
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
注解:国家有《礼》、《乐》、《诗》、《书》、慈善、修养、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廉洁、智慧这十种东西,国君又不让民众去打仗,国家就一定会削弱,甚至灭亡。国家如果没有这十种东西,君主就是让民众去打仗,国家也一定会兴旺,甚至称王天下。
三、原文: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举力以成勇战,战以成知谋。
注解:用刑罚消除刑罚,国家就能大治;用刑罚招致辞刑罚,国家会混乱。所以说:加重刑于轻罪,弄罚就是不用也能将事情办成,这样的国家才能强大;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用刑轻重不一,即使用了刑罚,犯法的事情却不断发生, 国家会被削弱,重的刑罚产生实力,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惠,恩惠从实力中产生。崇尚实力能用来成就勇敢作战,作战才能产生出智慧和计谋。
四、原文:六虱:日礼、乐;日《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
注解:六种虱害:是礼制,音乐;是《诗经》《尚书》;是修养、仁慈,是孝顺长辈,尊重兄长;是诚实有信用,是正直廉洁;是仁爱、道义;是反对战争,是以参加作战为耻。国家有这十几种有害的东西,君主就没有办法让民众从事农耕作战,国家一定会贫穷直到被削弱。
结语
在封建时代,重农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但是其透漏出的思想,对普通民众视为草芥,工具,这种思想是及其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