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机,一场“虚张声势”的创新?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趣解商业,作者 | 李子溪
AI 手机的 " 泡沫 " 有多浓烈?就连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都看不下去了!
在 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卢伟冰表示:"我是反对把 AI 概念化,起一个叫 AI 手机,把你原来的手机名字后面加一个 AI,我觉得其实没有意义。我觉得 AI 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力,当你感受不到 AI 的时候,我觉得这是 AI 最大的价值。你天天去谈 AI 的时候,说明你是没有 AI 能力的。"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三星、华为、小米、vivo、OPPO 等手机厂商都已发布了自研大模型的最新产品,就连苹果也在被传 " 年投入十亿美元研发大模型 "。
" 狂飙 " 了一年多的大模型,今年 " 卷 " 到手机上了。近几年智能手机在创新上的乏力,能被 "AI 手机 " 突破吗?
"ALL in AI",实属无奈?
自 2023 年起,AI 就成为国产手机厂商重视的要点;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搭载 AI 大模型的手机就开始上市了。
在布局大模型的厂商中,小米更重视轻量化、本地化,发布了依托自家语音助手 " 小爱同学 " 为核心的小米 MiLM-6B;构建包含 5 个矩阵的 vivo,也在去年底开始部署端侧的 " 蓝心大模型 " 到手机里;在今年的 MWC 大会上,小米和荣耀也把 AI 作为突出展示的亮点。
但这些厂商,并不是 "AI 手机 " 概念最重要的吹鼓手;"All in AI" 喊的最响亮的,或许要属 OPPO 和魅族。
今年春节,OPPO 豪掷重金买下了央视一套除夕夜晚八点(春晚播出时间)前 30 秒的播放时间,播出了堪称 " 史上最短 " 的 OPPO 发布会,打出 "OPPO 正式进入 AI 手机时代 " 的口号。
OPPO 手机 AI 修图(人像一键消除)、通话智能生成文字摘要、个性化智能助手等 AI 功能,也通过植入的方式,在 " 春晚 " 上做了展现。
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 2 月 20 日的 AI 战略发布会上进一步表示,"AI 手机 " 则是公认的 " 下一代手机 ","AI 手机将是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个重大的变革阶段。AI 手机时代下,手机行业和用户体验都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
而春节假期刚过,魅族就宣布将停止传统手机新项目的开发,转型 "All in AI";星纪魅族 CEO 沈子瑜对比了 AI Pin 和 Rabbit R1 等产品,称其带来了非常好的答案,但其实不够完美。
为何魅族和 OPPO 要 " 押注 "AI,如果我们打开全球手机市场份额榜,就不难发现原因了。
2023 年前三季度,OPPO 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10.2%、9.6%、8.9%;到第四季度,OPPO 再次跌出全球前五,曾被国内厂商轻视的 " 非洲手机之王 " 传音手机已经跻身 TOP5 行列。而魅族,早就沦为国内市场 "others" 许多年了。
数据来源:IDC
苹果、三星的地位牢不可破,小米的生态生机勃勃,vivo 的影像优势明显,而 OPPO 在市场竞争中反而成为比较被动的一方。
"All in AI",与其说是拥抱变化,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场无奈的 " 自我救赎 ";对于一些国产手机的 " 差生 " 而言,"AI+ 手机 " 的组合,被视作提振销量的可能。
在国际市场,三星率先在全球确立了「Galaxy AI」的概念,使得 Galaxy S24 系列创下了新的预售纪录,一周内在韩国销量达到百万台,刷新 S 系列手机销量纪录。但若对比 S23/S22 系列销售量来看,所谓的 " 预售狂销百万 " 并不稀罕,而AI 带来的销量提升和消费者认可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哪怕是软硬件综合实力强悍的三星,其 AI 手机似乎也没制造出什么足够的 " 惊喜 "。
某券商计算机行业研究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投入资源最多的 AI 大模型尚未出现足以撼动行业的产品或应用,对消费者而言,AI 手机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很难感知。
据 " 趣解商业 " 近期在多个手机销售门店发现,尽管 OPPO 店内物料有突出宣传 AI,但导购员并不会特意详细介绍 AI 功能;对此,一位导购员表示," 很多消费者不太懂,解释起来也难以理解,拍照、玩游戏还是(消费者关心的)重点 "。
由此来看,或许用户的 " 认知 " 还 " 落后 " 于厂商的创新。
从 AI 大模型到 AI 手机,中间还隔着一个或多个超级应用,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划时代的体验,但目前这个应用还没有。尽管一些手机厂商不遗余力地呐喊 " 新时代 " 到了,但他们并没有创造出划时代的交互和自己的 "iPhone 时刻 "。
乏味的创新,能带动高端吗?
据 " 趣解商业 " 了解,2023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2.71 亿台,同比下降 5.0%,创下近十年以来的新低。创新乏味是换机频率低背后的原因之一,而 AI 手机热闹背后,更多的是为了给用户一个换机的理由。
从屏幕尺寸到图像刷新率,从镜头、相机像素到传感器、甚至护眼,中国厂商能创新的几乎已经 " 卷 " 了一遍,似乎再难做出有突破性创新的智能手机。而超越实际需求的 " 堆料 ",性能与设计过剩,又种下了超长换机周期的 " 因 "。
以影像为例,一英寸大底、潜望光学长焦、传感器位移防抖等影像科技,刚一出来就会迅速被各大中国厂商拉齐。没有谁能让自己领先保持在一代以上,最多几个月。
如今的手机行业看起来 " 新无可新 ",普遍面临着产品竞争力的迷茫,很难不让人想到手机会不会重蹈 PC 覆辙?
或许到一定时候,手机厂商卷到最后,发现创新的核心能力还是受制于供应链、创新来自上游供应商的驱动。至少在目前来看,安卓手机阵营的 " 天花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通和联发科的能力。
当上游 " 不进步 " 时,下游的终端厂商就可能会丧失 " 对产品定义 " 的能力。以 OPPO 为例,起初凭借其自拍、快充等功能和营销,建立了特色的优势;但之后当这些特色优势被其他厂商赶上,OPPO 的品牌特色似乎也逐渐模糊起来。
为了弥补这一劣势,OPPO 也曾像华为、三星等厂商一样涉足芯片领域;但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支持芯片研发、生产更是十分艰难。不是任何公司,都能再造一个海思,哪怕是华为自己。
2023 年,OPPO 曾推出过直板机型 Find X6、折叠屏 Find N2 等高端机型;市场分析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3 年,华为、小米、三星在高端机市场的份额,均有所上升,但 OPPO 的高端市场份额仍徘徊不前。
高端手机市场的停滞,意味着可能进一步丧失高端机会;而没有足够利润的利基市场,将可能让公司的创新陷入塌缩。目前,在手机之外,OPPO 似乎还没有能提供足够利润 / 现金流的产品阵地,比如小米 IoT 生态链、苹果 " 全家桶 "。
摆在 OPPO 的现实难题,是如何避免自己滑入强渠道、重营销、轻研发的 " 组装厂 " 的品牌认知里。
AI 手机,又是一出 " 卡脖子 " 戏?
推出 AI 手机除了要做品牌差异化之外,厂商还或许有另一层考虑,就是系统 " 脱钩 "。
目前,大部分安卓手机操作系统虽然为自研,但仍是依托于安卓框架的深度定制产品,所以难免会有同质化。所以自去年开始,荣耀 MagicOS、澎湃 OS、OPPO 的 ColorOS、vivo 自研的蓝河 BlueOS 等都在逐步加快摆脱对安卓底层架构的依赖。
新旧系统的切换,需要更好的 " 体验革命 ",将 AI 和自研 OS 深度结合,串联起各类场景,让系统逐步让位于场景需要,打造专属的应用增加黏性,这或许才是最有希望的一条高端突围路。
2 月 20 日,在 AI 战略发布会上,OPPO 提出了 "1+N 智能体生态战略 ",其中 "1" 是 OPPO 的 AI 能力的智能体,而 "N" 则代表着基于 OPPO AI Pro 智能体开发平台所赋能的生态,用户可借助零代码的自然语言交互,快速生成专属个人的个性化 AI 智能体。
但要真正能实现这一理念,手机厂商恐怕还需要等等;目前的端侧大模型还远不如云端大模型,概念多于实用。
另外,抛开杀手级应用缺位不谈,AI 就真能避免手机 PC 化么?
恐怕也难。无论是云端大模型,还是手机厂商鼓吹的端侧大模型," 宇宙尽头 " 依然是芯片大厂,他们决定了端侧大模型的数据量和响应速度。
云端大模型,能 " 卡脖子 " 的是英伟达;目前能够帮助手机厂商初步实现端侧大模型的芯片,仍然来自联发科和高通。高通骁龙 8 Gen3,支持运行 100 亿参数端侧大模型;联发科天玑 9300,支持运行 10 亿至 330 亿参数的端侧大模型。
一个越繁荣的 AI 生态,越依赖于上游的芯片能力;OPPO 等厂商哪怕把应用层做得再好,恐怕也难逃出 " 如来佛的手掌心 "。除非自研,否则主动权不在手机厂商手里,而能做的就只有 " 调校 "。
回头来看,当新的科技浪潮奔涌而来时,总有一些企业想 " 先声夺人 ",甭管能不能成,先把噱头搞起来,但到头来只会让用户失望。
以 AR/VR 产业为例,过去几年,不少厂商 " 声势浩大 ",结果如今 " 一地泡沫 ";反倒是苹果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下子拿出了 Vision Pro。手机厂商如何搞 AI,可能最后还得跟着 iPhone 过河。
中国的手机厂商,也要学会 " 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