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业锁定退市!
作 者丨杨坪
编 辑丨张铭心
今年以来,退市节奏进一步加快。
3 月 11 日晚间,因连续 20 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 1 元,ST 贵人(603555.SH)、ST 星源(000005.SZ)分别收到了上交所、深交所下发的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先告知书。
因涉及面值退市指标,两家企业后续将不再有退市整理期。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有 9 家企业锁定退市,而即将到来的 2023 年年报季过后,还将有更多企业因触及财务指标而退市。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一方面,设置更加严格的强制退市标准,做到应退尽退。另一方面,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进一步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也鼓励推动一些公司主动退市。" 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下一步都要加大力度。"
" ‘退市新规’发布实施以来,在证监会的统筹指导下,沪深两所严格执行退市规定,充分发挥各方监管合力,一批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不被市场认可或者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公司被出清,‘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形成。" 开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孙金钜指出。
年内已有 9 家企业锁定退市
年报披露热潮尚未拉开,已有 4 家企业被强制退市,另外有 5 家企业收到了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正等待最后的结果。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重大违法退市、面值退市持续显现威力,成为企业被强制退市的主要指标,退市结构日趋多元。9 家锁定退市企业中,有 3 家触及重大违法退市,5 家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 1 元触及面值退市。
2024 年首只退市股 *ST 华仪(已退市),虽然是因触及交易类指标被退市,但在此之前,公司已经因重大违法行为被监管层下达 " 最后通牒 "。
据浙江证监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ST 华仪 2017 年至 2022 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公司与会计师对该《告知书》所涉及的虚假记载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情况已核实,经测算,公司 2016 年至 2019 年的归母净利润均为负,可能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 年 8 月修订)》第 9.5.2 条第一款第(三)项、第 9.5.3 条第(一)项等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随后,*ST 博天、*ST 新海也先后公告,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其中,*ST 博天在 2017 年至 2021 年连续五年财务造假,虚增或虚减营业收入、利润;*ST 新海 2014 年至 2019 年间连续 6 年的年度报告虚假记载。经测算,*ST 新海 2016 年至 2018 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归母净利润实际为负值,2019 年会计年度扣非净利润为负值。
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也有 8 家公司因重大违法进入退市程序。而在 2014 年建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至 2020 年退市制度改革前,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仅 3 家。
" 重大违法类退市案例明显增多,一方面是因为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更加严格;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投资者保护意识的提高,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更容易被揭露和查处。"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受访指出。
另外五只面值退市股,在投资者 " 用脚投票 " 之前,早已身陷业绩之困。如 ST 贵人,2015 年后公司业绩一路下滑,甚至在 2018 年到 2020 年连续亏损。虽然 2021 年因完成司法重整短暂避免了退市,但随后的重组中业绩仍一地鸡毛。2024 年 1 月,ST 贵人发布 2023 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48515 万元,扣非净利润为 -49505 万元。
" 从表面看,这些公司是因为股价跌破 1 元而触发终止上市。实际上,这些 1 元退市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营恶化、违规占用担保、资不抵债等问题,已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2024 年退市家数或再新高
自 2020 年退市制度改革以来,资本市场出清速度明显加快。
Wind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 A 股退市企业数合计 241 家,剔除 54 家因私有化、吸收合并、证券置换、转板上市的主动退市企业后,强制退市企业合计 186 家。这其中,有 123 家都是 2020 年之后退市的企业,强制退市公司数量是改革前 20 年数量的两倍。
进入 2024 年以来,在 " 应退尽退 " 的安排之下,退市企业数量或将再创新高。
Wind 数据显示,2023 年(报告期为 2023 年前三季度),扣非后净利润、营业收入及上一年该组合指标均低于一亿元的企业有 26 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2023 年 9 月 30 日)审计净资产为负值的企业则有 33 家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2022 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企业有 14 家。
当前,已有多家 *ST 公司发布了 2023 年业绩预告或快报,因此营收低于 1 亿元且持续亏损、净资产为负值、非标意见难消除、证监会立案调查等因素,可能迎来强制退市。
较典型的如 *ST 左江,其 2022 年年度报告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为保留意见,2023 年前三季度营收仅 3372.21 万元且亏损超过 9732.43 万元。2024 年 1 月 30 日,证监会还发布了《通报 *ST 左江财务造假案阶段性调查进展情况》,指出 " 已初步查明,*ST 左江 2023 年披露的财务信息严重不实,涉嫌重大财务造假 "。
在 1 月 19 日的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证监会上市司司长郭瑞明表示,证监会下一步将持续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
一是继续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支持通过吸收合并等方式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完善破产重整制度。
二是严格执行退市规则,坚持 " 应退尽退 ",严厉打击退市过程中伴生的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恶意 " 保壳 " 行为,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坚决防止 " 一退了之 "。公司及相关方违法违规的,即使退市也要坚决追责;违法违规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支持投资者运用《证券法》规定的各项赔偿救济举措,维护自身权益;推动退市公司依法、有序进入退市板块,保护投资者知情权和交易权等基本权利。
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以认为,目前,我国强制退市标准从偏向财务类转变成财务与交易类指标并重,量化指标体系已相对完善,但是对于公司治理、违法违规方面的指标有待加强。他建议,一方面,完善并优化多维退市标准体系;另一方面,优化退市流程,精简退市程序。
王以还建议,针对重大违法类退市,收紧财务造假量化指标,细化其他四种重大违法退市指标,给予交易所对于恶意规避、屡犯不改等情形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明确财务类退市指标中营业收入具体扣除事项,增加财务操作 " 保壳 " 难度,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对 " 摘帽 " 公司后续经营及盈利水平持续考核等。在完善共同标准外,对市值指标和净利润、营业收入的财务指标进行差异化设置,为不同层级的上市企业设定相应的退市标准。强化公司治理类情形规范,如违反股东大会的召开要求、审计会员会内部审计职责的缺失、非公允关联交易等侵占公司利益的情形。将定量定性标准有机结合,增加交易所必要的自由裁量权,加强退市标准的可执行性。
SFC
本期编辑 钟海玲 实习生 廖家怡
21 君荐读